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為“新農人”送上及時雨
2022-05-17 09:41:44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系列報道

90后的李忠良原本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后來與人合伙做了幾份工作都感覺不盡如人意。2018年,看到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鄉村振興,一股創業熱流在李忠良心中涌動起來。他辭去工作回到老家浙江省德清縣雷甸鎮,承包80余畝土地打算大干一場。

然而,創業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種什么、怎么種,技術支持、銷售渠道、用人招工都是難題。正在一籌莫展時,雷甸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送來及時雨。在學校的一系列幫扶下,李忠良辦起了花圃,生意日漸紅火,事業在農村扎下了根?!俺尚臀谊J過了在農村創業的關鍵期,是我離開大學后最受用的一次教育經歷?!崩钪伊颊f。

雷甸歷史上就是農業大鎮,隨著產業發展和物流的便利,農業向小而精轉變,一批批“新農人”被吸引過來,他們當中有此前離鄉的年輕農民,也有大學剛畢業的下鄉創業者。如何留住、用好這群振興鄉村的熱血青年,大有文章可做。

雷甸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潘曉利介紹,學校辦起了“新農人”學堂,提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關鍵還要領著農民賺”的培訓目標,學員修滿學分可獲得省里認證的創業及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格證書。

學堂第一課,潤養“新農人”的鄉土情、農民味。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加上各類傳統佳節,成校教師們帶著“新農人”來到十里八鄉的每一座文化禮堂,開展非遺趕集。

每一次趕集,周邊村民都會聞訊而來,他們品嘗著傳統美食和“新農人”聊起家常。一來二去,“新農人”熟知了地方的風俗人情、農業結構,村民們也曉得了有群青年人在雷甸創業。

“這是成校給我們上的思政課啊。”學員蔣大麗說,在非遺趕集中,她了解了端午水上民俗集會、中秋敬老孝親節等當地習俗,還拜老農孫偉強等12位非遺傳承人為師,學習造手工木船、做虎頭鞋等手藝。

“到鄉村創業的年輕人如果對鄉村沒有感情,多數會半途而廢。但我們開展了非遺趕集課程后,學員對‘三農’有了真感情,3年來留鄉創業成功率達到95%以上?!迸藭岳f。

2020年疫情期間,在雷甸成校的幫助下,沈永平滯銷的大批蓮藕銷售一空。很快,他承包了500畝荷塘準備大干一番。然而,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施肥除蟲的用工受到限制,工人的出勤率得不到保障。愁眉緊鎖的沈永平又找到了學校。

成校很快與縣科協簽訂協議,聯合推出無人植保機培訓,解決種養大戶的施肥除蟲問題。有了高科技的加持,原本10個人干一周的活,無人植保機半天就能完成。沈永平激動地購買了一臺,并委托成校、科技專家聯合研究低毒有機的植保項目。如今,沈永平做起了無人機施肥除蟲的生意,為安吉白茶、長興楊梅、貴州畢節蔬菜等外地農業生產提供服務。

“‘新農人’從大學畢業到基層創業,知識的更新換代會遇到問題。成??梢宰鳛榧~帶,為他們尋找所需的資源?!迸藭岳f。

為解決培訓資金,成校與浙江省農廣校、縣人社局等13家單位合作辦班;為解決技術難題,成校與浙江省農科院、省淡水研究所、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湖州市生態與能源中心等簽訂合作協議。算下來,成校每年與政府部門、高校、農科教基地等簽訂協議超過50份,在行業專家與“新農人”之間架起橋梁。

雷甸枇杷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雷甸現有4000多畝枇杷,年產量在600多萬斤。產量增加與近幾年疫情影響,枇杷銷售成了難題。

怎么辦?雷甸成校又一次站了出來,與“新農人”策劃“不賣枇杷賣文化”主題活動?!安菝崩锏膼矍椤睂iT獻給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們;“初戀的味道”更是將雷甸特有的枇杷品種“紅毛丫頭”展現在全國各地水果市場……甜蜜水果與甜蜜文化碰撞,一下子吸引了年輕人眼光,銷售問題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為避免“新農人”陷入單打獨斗困境,成校建起了農創微信群和農創聯盟,實現同一產業的新農人抱團發展。成校還與德清農商銀行、楊墩村、解放村等組成“耕耘鄉村”黨建聯盟,在田地租用、創業資金貸款等方面提供支持。

據統計,近6年來,雷甸成校開展“新農人”培訓120期,3600余人取得農村實用人才和其他專項能力證書,500余人成為當地的致富樣本。成校設計的課程,已共享全國2000多家創意小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7日第1版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