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種、除草、培土、施肥、種植,自老師帶領學生用課余時間在學校背后空地上開辟出一片勞動基地后,那些平時不愛勞動的學生也慢慢喜歡觀察莊稼的變化了!”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新州中心小學校長楊昌盛感慨道。近年來,黃平縣各校通過在勞動教育中加入德育,做好大教育。
新州中心小學將撤并后的原太陽小學校址,別出心裁地建設成近20余畝的勞動基地“開心農場”。為讓勞動教育豐富和有趣,學校結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征等,把學習民族文化和勞動教育連接起來,將泥哨、蠟染、苗族刺繡、剪紙、蘆笙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勞動實踐中,還聘請民族泥哨“非遺”傳承人陳應奎進校面對面指導,讓孩子在實踐中傳承民族文化。在勞動實踐中,不少學生用靈巧的雙手把一團團泥巴捏制成“虎”“牛”“龍”等十二生肖的圖案,并通過上色等工序把其變成可售賣的工藝品。
近日,記者走進該小學勞動實踐基地,看見學生們擼起袖子相互配合忙得不亦樂乎,還不時傳來笑聲……學生們的勞作身影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風景線。學校五年級(2)班學生潘紅學會捏制泥哨后,把在課堂上精心制作的泥哨作品拿到網上去銷售。“從挖土開始,到捏制泥哨、染色、燒制,既動了手也動了腦,同時還可以賺一點錢,使我享受到體力勞動的不易,更感受到了非遺文化魅力!”談起自己在勞動課上的收獲,潘紅很興奮。
黃平縣舊州中心小學將勞動基地實行分班級分區域管理,每周由教研處定時對各班責任區進行檢查、指導、督促、管理、評價,促進學生合理開展勞動實踐。校長胡永勝說,孩子們在基地學會種馬鈴薯、黃瓜、西紅柿、水稻養魚等一些農村常見農活。學校還在蔬菜等成熟時舉辦豐收節,讓學生吃上自己的勞動果實,享受勞動教育帶來的幸福和樂趣。
為讓勞動教育更好地促進德智體美的發展,黃平縣還動員各校編寫極具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讀本、搭建課程體系等。截至目前,全縣開辟大大小小勞動實踐基地38個,組織學生勞動實踐課1200余次,各校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規劃,每班每周開設一節勞動教育課。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高貴其靈魂和野蠻其身體!”黃平縣教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興國告訴記者,各學校通過開辟勞動基地豐富學生勞動實踐體驗,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理解,推動學校五育融合向著廣度和深度發展,使學校多形式高質量發展成為可能。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