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盆友’韋老師,我想約您明天中午在食堂共進午餐,可以么?”
“我的夢想是當一個舞蹈家,可是我的媽媽非要我去學鋼琴,怎么辦?”
……
每天,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楚才小學的學生都會把自己的心事、困惑以書信的形式投遞至校長信箱。
擔任楚才小學校長一年多以來,韋莉共收到1600多封學生來信,手寫回信700多封,累計10萬余字。一封封書信的背后藏著一名教師樂與學生做朋友的教育初心。
“信,代表誠信、信任”
不久前的清明假期,韋莉來到學校值班。她一如往常打開“校長信箱”取出15封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信件。小紙片、小愛心、配著旁白的鉛筆畫……孩子們寫給校長的信件,樣式五花八門。
來信內容有吐槽學習困惑的,有反映同學矛盾的,有給學校提建議的,還有希望和校長共進午餐的……韋莉一一瀏覽,然后將每一位來信人的班級、姓名登記在筆記本上,準備回信。
“信,代表誠信、信任。”韋莉珍視這份信任,每周雙休日都要用一天時間來回復孩子們的書信,娟秀的小楷透出關愛和鼓勵。其中一封寫道:“信中你提到有一次你的語文沒有考好,受到其他同學嘲笑,你心里很難受。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你是學校大隊委,也是班長,所以你對自己要求很高。但人無完人,即使是優秀的人也不能保證次次都最好,所以首先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失敗,然后正視大家的評論……”
孩子們收信也很有儀式感。韋莉將每封回信都裝進信封,寫上收信人的班級和姓名,每周一安排“小郵差”穿上投遞員馬甲,背著小挎包,到各班教室,將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低年級的小朋友收到人生中第一封傳統形式的來信,明白了原來“信”是這個樣子!
“見字如面,以手寫心”
2021年11月,一名落款自稱“孤獨的小學生”匿名來信,用一組簡筆畫描繪了自己受父母冷漠、遭同桌針對的境遇和情緒。韋校長見信后立即發動全體班主任,尋找字跡相似的孩子,終于在五年級找到了這個學生。
為幫學生“排憂解難”,她首先在回信中教給孩子與人坦誠溝通的方法,同時悄悄與其家長溝通。后來,學生又來信說:“您說得對,我們重歸于好了。我的心情好了很多,變得不是那么孤獨無助了。”此時,落款已悄然變成“滿懷期望的小學生”。
“見字如面,小學生正是學習用筆寫字的黃金時段,我們都以手寫心,感情真摯,我想通過這種傳統又溫暖的方式教會孩子們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跟孩子們一起成長。”韋莉“躬身育人”的教育理念也影響著他人,一同架起幸福溝通的橋梁。
“女兒收到了韋校長的12封回信,她自己寫的肯定更多。”楚才小學學生家長、二孩爸爸丁志剛不禁感嘆,“沒想到女兒會跟韋校長寫這么多信,很多話她從來沒跟我說過。”
丁志剛在其中一封回信中看到,韋校長分享自己與弟弟一同成長、相互陪伴照顧的故事,以此來撫慰孩子因受家人忽視而產生的不滿情緒。丁志剛這才意識到,自己因二孩的出生對女兒的關注度不夠。“我想也試著用寫信的方式與她說說話、平等交流,像韋校長那樣與孩子建立信任。”丁志剛說。
“校長永遠要走在育人第一線”
韋莉1993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在漢陽區西大街小學做了17年的語文老師后,被舉薦到新建不久的楚才小學,先后擔任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副校長。即便是擔任副校長,韋莉也依然奔走在教學一線,至少承擔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老師們評價,凡是韋莉接手的班,教育質量都有質的飛躍,因此分給她的班往往也是“最難搞”的。
“我的原則是‘一個都不能少’,重點關注每一名學困生。”韋莉首先分析學困生“難搞”的原因,了解清楚再“對癥下藥”。“想讓孩子聽你的話,首先得讓他信任你,然后你得關心他。”
2020年任楚才小學校長一職后,韋莉也曾有過擔憂,“我擔心與學生隔遠了,‘親其師信其道’。育人,如果不能‘面對面’,如何才能‘心連心’?”她決定用設“校長信箱”、約“校長午餐”的方式繼續與學生保持交流。每周五,韋莉都會從來信的學生中邀請15人共進午餐、談心聊天,學生們紛紛搶著和她“約飯”。
隨著“校長信箱”里的來信越來越多,有人建議她分設年級信箱,將回信任務分解給老師或者以打印電子版的形式來回信,但韋莉堅持說,這是自己想做的事,絕不能將其作為任務分配給老師,更不能讓書信溝通流于形式。
“我希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求。這樣才能更接地氣地完善學校制度、豐盈育人內涵。”韋莉說,校長是管理者,更是育人者,永遠要走在育人的第一線。(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楊學工 張紫薇)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