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觀察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鄧興旺:技術層次已經突破,第三代雜交育種在小麥里大規模推廣完全可行
2022-12-18 16:38:51   來源:財經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18日,在由《財經》雜志、財經網、《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鄧興旺談到了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三大科研方向,一是美好生活的菜籃子,二是飯碗糧食安全的金飯碗,三是油桶子。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鄧興旺

中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鄧興旺表示,中國的地域龐大,各個地域農業相關的問題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所以農業的開展不像一些基礎研究有一個一刀切的政策,而是要區別對待。


(相關資料圖)

對于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科研方向,鄧興旺介紹了最新的農業技術。

人口增加,人均用地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迫在眉睫。雜交育種會提高糧食產量,但如何才能把雜交育種成功在小麥中大規模應用?

鄧興旺談到,實驗室的技術層次已經突破,小麥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用最新分子遺傳理論,獲得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材料和基因組雜交系統的保持性,設計了三套功能基因的驗證,花了十多年現已基本成功,在田間大規模驗證,在國際領先并有自主知識產權,他表示,第三代雜交育種在小麥里面大規模推廣完全可行。

以下為發言實錄:

鄧興旺:我今天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為中國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天早晨聽了各位專家的一些報告,從宏觀到微觀,從宇宙到分子各個層面,我是今天上午最后的報告,講講農業,我們吃的東西。

中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中國的地域龐大,各個地域農業相關的問題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所以農業的開展不像我們一些基礎研究可以有一個一刀切的政策,而是要區別對待,這個也剛好是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北京大學研究院所在地山東濰坊是對中國農業有特點的地方,山東是中國農業唯一一個萬億級俱樂部成員,農業總產值過萬億,山東的農業有山、平原、海岸、水,所以各個方面的農業都有,它是一個很好的有代表性、引領性和規模性的,不多說了,山東還有人才多、GDP全國也是靠前的,一些創新體系建設也非常先進。

我跟大家介紹一下,我是2014年7月1日全職回北大工作,當時也是抱著對農業方面做一些事情的情懷,成立了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2015年開始到濰坊考察能不能建一個在農業的前沿陣地建一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經過幾年努力在2017年8月18號初簽署協議建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已經建成了,2021年7月已經入駐,這是非常好的地方,大家看航拍圖,附近有有名的峽山,我們就在半島上,是濰坊最好的一塊地方,給我們研究辦公和生活提供了園區。

這個照片是幾天前拍攝的,應該是非常成熟的園區,我們在這里工作生活已經一年半有余,有溫室基地、有典型的北大的門的設計,東門、西門、南門,這是一個完整的科研農業研究的圣地。

去年2021年7月進行了入駐,同時山東省政府對我們也是極其重視,把一個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的牌子授予了我們,對組建山東省現代農業方面省實驗室,農業領域僅僅是一個,授予了我們,給我們一個信任和支持。

山東省現代農業省實驗室的使命,爭取進入國家戰略團隊,比如說國家實驗室這個范疇,我們作為人才創新、產業各個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山東的農業又是全國最大的農業省。

省實驗室建立把研究院已有的一期工程,同時提供了2萬平米樓房作為過渡用,同時緊鑼密鼓的開啟第二期工程的建設,第二期工程研發辦公和生活輔助實施等等加起來15萬平米建設,第一期是7萬平米,第二期比第一期大,還有過渡用房。

省實驗室的構建結構不多說了,有研究院,還有三個新的研究單元是一體化運作,我們人員當時預測可以到120個團隊,超過2000人的規模,到目前上周五為止已經有33個團隊,461位研發相關人員,還不包括后勤服務人員。33個課題組團隊的負責人國際化程度是非常高,一共有27人來自于國際留學或者相關工作背景,占80%,33位其中有8位,包括我自己是在北京大學到這邊來工作的。

人才建設,到目前為止已經組建了國際一流團隊,有國際性的院士級別的人2位,國家級的人才,包括青年人才一共有8位,山東省省級人才已經有10位,2022年一年人員有7位入選,人才隊伍在山東省應該是首屈一指的,還有世界級人才。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各項設施設備到現在為止都已經建好。有培訓中心、公寓、蔬菜大棚、露天基地、智能溫室、生長室、冷凍電鏡、質譜、超算中心、生物信息、大分子分析、生物技術、作物育種等等公共服務平臺,在國際范圍內做農業科學研究,特別是作物育種相關的農業科學研究應該說是應有盡有,國際一流,設施有育種大棚,現在在海南三亞新增了30畝,2萬平,有智能溫室、生長室、超算中心、冷凍電鏡、最前沿的質譜分析,不光有,而且在高速運行,都是在全速運行,為大家做科研保障。

科研成果開始涌現,論文、專利、植物新品種,以及對當地農業產業企業做出輔導和貢獻。

人才培養方面新的單位有對中小學生開放,目前有1000多中小學已經研學,我們培養碩士、博士,接收訪問學者。今年夏天開辦了分子育種研修班,以后準備有英文、中文兩套系統并進接收國內國外有興趣學習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的人來學習,很多大學進行了培訓合作,這是第一期學員幾位老師的合影圖。

我們這個單位,省實驗室以及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目標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單位,在農業特別作物方面全鏈條、原創性、引領性。包含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和可產業化產品。這里是基本的概念,立足濰坊、服務山東,山東濰坊提供了所有物資和經費支持,放眼全國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奮斗,力爭在全球是領先。

我現在介紹幾個科研的例子,我們科研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美好生活菜籃子,二是飯碗糧食安全金飯碗,三是油桶子。

我介紹一下三大方向研究,也是針對作物的育種經過了1.0代、2.0代、3.0代不同時期,最近已經步入4.0,精確設計育種時代,為了這個時代,從這個地方作為我們的起跑線,引進了國際相關的最一流的人才育種家張興平博士,生物技術專家章旺根博士為精確設計育種提供最強烈的技術支撐,在這個基礎上對多個作物進行全組學,為開展4.0精確設計育種的運作提供全面的展開。

經濟作物研究,收集大量種質資源鑒定,進行多組學分析,把它基因、性狀、蛋白、代謝產物都分析好,根據消費者對性狀的綜合需求再提出新型品種的需求,按照這些信息去組合設計,培育出新的品種,我們在西瓜、辣椒、花生、南瓜、小麥等等都在開展全方位研究,而且這些作物都是中國以及山東重要的經濟價值作物和糧食作物。比如花生、辣椒、西瓜等等,我們這些工作已經是處于世界前沿領先水平。

金飯碗介紹的是小麥雜交育種技術,一個新的,我們全世界人口增加,中國已經達到頂峰,也是人口大國,土地在城鎮化過程中不斷減少,人均用地不足,所以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是一個重要的全世界的任務和難題。特別是小麥,是世界范圍內主糧,水稻是亞洲主糧,小麥也是亞洲主糧,更是世界的主糧,播種面積是最大的,所以提高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是艱巨而且重要的任務。

雜交育種肯定會提高產量,但是怎樣把雜交育種成功在小麥中大規模應用,這是一個艱巨的世界性難題,目前有三套方法,一套是純化學的噴沙方法,在現階段的環境污染難以接受,它的穩定性也不夠。生物技術方法有兩代,三系法和兩系法,各自有缺點,需要克服。我們在做的已經取得成功,實驗室的技術層次已經突破,小麥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用最新分子遺傳理論,獲得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材料和基因組雜交系統的保持性,設計了三套功能基因的驗證,花了十多年現在基本成功,在田間大規模驗證,這個里面一些比如說種子的顏色選擇,難易選擇,育性基因簽定及不育導培育創制都是國際領先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們知識產權也是做的非常完善,有些已經在國際范圍內得到了授權,美國已經授權了。

體系已經基本成功,我們認為第三代雜交育種在小麥里面大規模推廣是完全可行的,一定的按部就班推進,推進過程中要組建了多團隊組合,不光我自己帶著團隊做幾件事情,而且我們做小麥相關研究的好幾個團隊,四五個團隊都合起來,同時和栽培學家,開發智能農機,讓新的雜交種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大面積推廣。

第二個例子,油桶子方面,我們國家大豆嚴重依賴進口,我們的產量不到2000萬噸,而進口基本上過去幾年都在1.2億噸附近徘徊,所以我們自產的僅僅是個零頭,每年少了1億噸左右,差不多85%靠進口,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國土有限,現有耕作方式解決不了,我們都種大豆就沒有玉米,沒有6.2億畝的玉米這個問題比缺1億噸大豆是更大的問題。所以最近幾十年楊文鈺教授研究發現一個方法,可以化解這個問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這個復合種植種兩行玉米非常密,又四行大豆,兩行玉米,因為種的非常密,所以玉米株數每畝是不變的,所以在這個環境下,只要施肥植保合適可以保證每畝玉米不減產,同時多得大豆產量,這個方法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符合中國土地少的國情,國家也極其重視。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把這個事情都闡述、要大力推廣,并且確定了2022年全國推廣1550萬畝。

推廣過程中有三大難題。第一,農業機器都是為了玉米或者為了大豆,沒有說兩個種在一起,機器都在改造,而且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所以機器改造看起來可以解決。第二,品種,以前品種都是為了玉米或者大豆,沒有種在一起,新的品種有待培育,但是老的品種有一部分也可以湊合用于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除草難,現在的除草絕大部分基本上全部都是用化學除草劑除草,玉米除草劑肯定要殺死大豆,大豆的除草劑肯定要殺死玉米,這是除草劑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問題是極其難的問題,我們2021年去年今年兩年過程中,我們認為可以提供的一個解決方案:培育抗大豆除草劑的玉米種子。如果玉米種子現在能是抗大豆除草劑,我們用大豆除草劑一次性的把玉米和大豆兩個地塊除草一起解決,確實能夠達到玉米每畝不減產,大豆每畝可以得到300多斤,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產量,除草的改進是極其重要的,沒有這個技術,農民的除草是極其辛苦低效,要把玉米和大豆用物理分開,大豆玉米各自噴各自除草劑,這個是非常麻煩,很辛苦,很花人力。但是因為現在玉米抗同一個除草劑,所以用植保無人機一次性除草,一畝地除草變得極其簡單,這是無人機飛兩圈一畝地里面就幾分鐘的事,而且老方法農民最辛苦,用的時間非常多。

這個模式,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貢獻。應該說把這個新除草模式配合全國農業科研人員在大豆玉米育種和智能農機器創制方面的進展,綜合集成在一起,我們是能夠解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三方面問題,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能夠全方位大面積在中國推廣。最好做到不用補貼農民也有積極性去做。

最后,感謝大會組織者給我這么一個機會,我們一起希望農業不斷地蓬勃發展,科學研究為中國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ruirui]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