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藝術作品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而不是靠炫技見長。中國美術館在對“美在新時代”展覽進行總結時這樣寫道:這些藝術家無不底蘊深厚,在中國畫、油畫中,都體現出正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回顧中國繪畫的歷史,流傳至今的為社會所廣泛熱愛和崇尚的藝術,無不以此精神為核心,因為這也正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在。
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展覽精選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的近現代名家大師的作品200余件(套),跨越了晚清、民國、新中國到21世紀初百余年的歷史。該展覽是中國美術館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的一部分。
“典藏活化”系列展覽充分利用中國美術館豐富的典藏資源,輔以國內其他收藏機構的重要藏品,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級的展覽,包括“江山多嬌”“人民的形象”“萬卷河山”“走向西部——我們新疆好地方”等。作為系列展覽中的一部分,“美在新時代”展覽旨在梳理晚清至21世紀中國近現代繪畫史,呈現百余年中國美術傳承的脈絡,宣傳和展示主流審美品位和價值觀念。盡管沒有當代藝術那種炫目華麗,本次以回顧經典為主題的展覽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火爆效果,展期內首個雙休日,參觀人數已突破2萬人次,遠超美術館日參觀6000人次的上限。
此次展覽的意義不僅在于以國家級美術館的身份,為新時期的藝術創作確立基調,也為廣泛的藝術收藏和愛好者樹立了時代的典藏標桿。藝術收藏需要以一套既定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典范為范式,典范的確立是建立在對過去自我反思的基礎之上,并通過對歷史進行書寫來實現的。一個民族或社會的藝術傳統是通過書寫歷史和藝術收藏活動發展和傳衍而來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覽就起到了建立標準和樹立典范的作用。
在藝術創作領域,關于未來藝術如何發展的討論由來已久,一些不斷追求自我突破的前衛藝術家走上了小眾化的探索之路。對新方向的嘗試并無不可,然而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追求與眾不同、奪人耳目而進行浮夸、生硬的藝術表演和概念闡釋,那恐怕便是將藝術帶入了一個狹窄的胡同,因此而遠離了滋養藝術活力的豐富土壤。
回想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系列展“石渠寶笈特展”曾經引發長達14小時排隊以及萬人“故宮跑”的觀展“盛況”,以及近期“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受到的關注,可以看到傳統藝術的魅力正在慢慢釋放出來,作為一個有著悠久藝術傳統的國家中的藝術家,在選擇創作之路時,不能拋棄已有的傳統,傳統帶給我們的是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創作資本。
傳統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相反,恰恰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傳統才得以續寫和實現。對歷史的梳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線性發展的眼光,認為藝術史的發展總是以新的形式和風格代替舊的,歷史便在這種新舊風格替換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另一種方式則是將藝術史的發展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將新創形式視為風格發展的根源,原始風格經過復制、再制、簡化和轉化,衍生出新的風格。這種原始風格一旦產生便不會消失,而是在這個衍生體系中繼續衍化滋生出新的形式和風格。在藝術史的演進過程中并非是舊的風格被新的風格所替代,而是潮流和品位的改變使得一種風格在某一時期占據了主導地位。
回顧藝術的歷史,似乎第二種梳理歷史的方式更恰當地解釋了傳統和創新,經典和傳承之間的關系。正如“美在新時代”展覽所展出的那些藝術家,其中有對藝術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的晚清藝術家趙之謙、何紹基,民國初年的海派藝術家任伯年、吳昌碩,還有從傳統中開拓出花鳥、山水、人物畫創作新路的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等;以及融合中西藝術創作傳統,并為新中國藝術教育開宗立派,建立學術和教育體系的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還有吳作人、吳冠中等,這些老一輩的藝術家們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的思想和審美元素,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傳統在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中無一例外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繪畫的學習和創作方式分為摹、臨、仿、造四種,摹是指對視為典范的原作進行原封不動地拷貝;臨是指對原作進行模仿,并要求這種模仿盡量接近原作的形式和畫法;仿則是指創造性地模仿,在仿的過程中畫家追求的是神似而非象形;造則是指沒有模仿對象,畫家進行獨立的自我創作。
在中國畫的學習中,對歷代經典作品的摹、臨、仿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任何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中國畫家幾乎都是按照這個方式來學習繪畫的,在完成了對繪畫技能嫻熟地掌握之后,開始進行自我風格的探索和嘗試。傳統典范在這里起到的作用是為畫家提供專業技法訓練的原型,畫家一旦完成了對各種經典的繪畫方法的熟練掌握,便如同擁有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在進行獨立創作時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藝術元素,并結合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創造出既富有內涵又有創新精神的作品。
這種建立在對經典作品的模仿和學習之上的中國繪畫傳統與西方傳統藝術再現自然的理念截然不同,當然師法自然在中國繪畫創作中亦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這種師法自然往往是與師法古人密不可分的。這些繪畫傳統的產生往往與一個國家和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有關,也與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的形成密切相關。
優秀的藝術作品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而不是靠炫技見長。回顧中國繪畫的歷史,流傳至今的為社會所廣泛熱愛和崇尚的藝術,無不以此精神為核心,因為這也正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在。
(作者系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孔達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