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錦觀智庫
對話嘉賓
郝勇:上海師范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成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智庫專家
李長根:成都市民政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負責人
熊相宜:成都哺恩養老總經理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
如何評估并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
錦觀智庫:居家養老是我國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是什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
郝勇: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養老模式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我國將老年人的健康情況劃分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等情況,從統計數據上看,健康和基本健康老年人占比較多。從國家劃分的三種養老形式來看,機構養老強調專業性,更多的是面向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選擇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情況相對復雜些。社區養老綜合性更強,居家養老則更多取決于家庭自身的條件。
熊相宜:我長期在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和管理工作,以哺恩養老中心的案例和經驗為樣本,我梳理了在機構養老的兩個特點。
一是滿足老人社交需求。機構養老適合高齡失能失智老人,他們的社交生活往往被局限在家庭里,如果長期跟子女或保姆一起生活,老人的社交需求很難滿足。養老機構空間大、人員多、文娛活動豐富,重塑了老人部分社交生活。比如在哺恩養老,吃完早餐后,上午有集體鍛煉,下午有手工活動,老人之間可以擺龍門陣……這是跟居家感受完全不同的養老生活,老人們覺得自己和社會沒有脫節。
二是照護和管理更加專業。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需要持證上崗,企業也不斷給從業者開展技能提升、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訓,從喂飯到翻身,從洗漱到就寢,護理人員都有嚴格打卡記錄。同時,養老機構有完善的監察體系、督導體系,尤其是在營養膳食、醫療健康等保障方面。
李長根:不管是老人及其子女,還是養老機構,我認為首要的也最基礎的環節,是開展精準識別和科學評估工作,以明確老人需要且適合哪種養老服務。老人和家庭成員需要全面了解老人的能力,養老機構根據能力評估制定照護方案,政府也會根據照護等級確定補助標準等。
一是精準捕捉剛性需求和彈性需求。身體和精神狀態良好的老人,可以獨居甚至結伴旅居養老,到了70多歲,隨著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對精細化、專業化養老服務的需求更加剛性;二是判斷需要專業服務還是一般服務。為老人洗澡、換尿不濕,自己子女都可以完成,但對高齡高危老人來說,則需要專業護理人員開展,比如洗澡時的水溫、血壓監測,翻身的動作和步驟規范等;三是評估老人力所能及和力不能及。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是同時消退的,如果老人力所能及,就引導他們獨立去做一些事,確實力不能及,則一定要有人來協助。
養老服務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如何培養和留住行業人才是巨大挑戰
錦觀智庫: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全球性議題,也有各地自身特色。從“養老”到“享老”,不同地區的養老服務事業如何因地制宜地開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實踐?
郝勇:養老,是等著人來服務,有點被動;享老,則積極得多,更加主動。有一個現象很有代表性,就是家里的保姆越能干,老人失智失能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如何引導老人動起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細節。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托。社區治理在養老服務供給中能夠起到很大作用,是我國養老服務探索中的一大特色。
首先,社區要把完善技術設施建設作為養老服務的突破口。如果一個社區連基本的公共設施都不完備,路面不平、路燈不亮、購物不便,就不可能建設出完備的社區養老設施。
其次,社區可提供起居照料、上門看病送藥等基礎性養老服務,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通過組織文體活動,為老年人創造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讓身心都能動起來。
再者,基層社區可借力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給老年人創造更多動手做事的機會,但各種養老服務必須因地制宜。
李長根:居家養老是當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除了社區治理介入養老服務外,我們也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養老服務中的作用。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改造著人們的行為。孝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與養老問題密切相關,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現實下,弘揚和發展孝文化不失為緩解養老難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養老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倫理問題。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的變遷和養老的需求,構建一種與老齡化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孝道文化,通過孝道文化對人們的廣泛影響,發動更多的主體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熊相宜:養老服務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護工、醫生、營養師、文教工作者等各類專業人才,這些人如何培養、如何留住,可以說是這個行業遇到的最大挑戰。
養老行業由于臟、累、苦等特點,年輕人不愿意干。同時,養老服務要求細心體貼、善解人意。我們在招聘的時候會進行性格測試,輔助篩選到適合從事養老服務行業的年輕人;關于留人,也是這個行業的難點,尤其是年輕人在我們這個行業很難沉淀下來。
人力成本在養老機構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招人和留人難度又大,除了提高員工收入,引導從業人員愛崗敬業外,還急需加強老齡科技創新。
目前,不少成熟的產品已應用于醫院及養老、護理機構等,但價格昂貴,不少設備體量大。我們要持續推動老齡科技創新,研發多場景、低成本、小體量的智能護理機器人,既讓更多普通人享受到科技養老的便利,也能解決養老服務行業的痛點和難點。
社會性、福利性、經濟性……
養老事業和銀發經濟如何協同與融合?
錦觀智庫:養老兼具社會性、福利性與經濟性。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雙輪驅動,政府、社會和家庭如何協調發力?養老產業和其他產業如何融合?
郝勇:有人認為產業和事業是涇渭分明的,但養老其實是產業和事業的結合體,二者是互相交叉的。我們常說政府兜底,一方面,政府必須要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福利待遇和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更多去關注那些經濟困難、身體困難的老年人群體,讓資源更多向困難群體傾斜。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或老人,應該更多地借助市場力量,提供更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服務。
老齡化不一定意味著負擔和包袱,滿足并創造養老需求,形成供需對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環,讓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心,老有所得、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甚至是老有所用,應當是我們社會努力的方向。
李長根:隨著年輕一代逐漸加入老年群體,居家為主的養老模式可能會發生改變。尤其是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正逐漸向社會化養老轉變,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模式將越來越得到認可。
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作為社會化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家政服務的結合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新趨勢。《“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銀發經濟,實施“養老服務+行業”行動,促進家政行業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除了與家政行業的融合,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發展“行業+”養老新業態,推動養老服務與物業、醫療、文化、旅游、體育、教育等行業融合發展。
熊相宜: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既包括老年鞋帽、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區便民、老年健康、老年文體等項目,也涵蓋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養老旅游等產業。
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每一個板塊都是一個單獨的商業模型,只有每一個商業模型都能夠實現盈利,我們才能說這個產業發展成熟了。目前,除了部分養老產業能夠盈利,其他更多的還處于一個虧損或半虧損狀態。銀發經濟整體上處于一個嘗試期或探索階段,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養老產業兼具福利性和盈利性特性,決定了推動銀發經濟擴容提質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可以辦到的就交給市場,緊扣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企業主體可繼續完善并創新養老產品與服務,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政府要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在發展方向上,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互促互進。比如,在政策引導上,強化要素保障,助力消費環境優化;在資金統籌、項目建設等監管上,要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實現規范健康發展。
陳仕印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