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商場里的兒童智能手表門店生意格外紅火。這個3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的“防丟神器”似乎成了小學生的標配。與此同時,它也引發了家長的焦慮。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在原本的安全屬性外,其社交和娛樂屬性被不斷放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誘導游戲消費、“涉黃涉暴”、泄漏定位、孩子視力下降、沉迷虛擬社交……
風口浪尖上的兒童智能手表,到底是“安全神器”還是“智能陷阱”?
兒童智能手表
孩子們腕上的“潮流單品”
不少商場的小天才兒童智能手表展柜里,擺放著各種顏色的手表和不同款式的表帶,展柜邊放著一個泡有兒童智能手表的水瓶,旁邊的指示牌介紹“游泳級防水,能戴著游泳的電話手表”。
除了小天才這個品牌,小米和華為也都推出了兒童手表,但這三個品牌的社交系統都是彼此相對獨立的。
記者在三個品牌的門店里分別佩戴并體驗了兒童智能手表,發現幾乎每個品牌都推出了碰一碰加好友、好友圈、雙攝像頭拍攝、益智游戲、健康監測、NFC支付等“手機化”的功能。屏幕上花里胡哨的圖標和益智游戲頁面仿佛是一種新型密碼,需要花時間摸索,所有功能和應用都縮在5厘米多寬的屏幕上。
如今,兒童智能手表是孩子們班上幾乎人手一個的“潮流單品”。不少孩子表示,除了每周和父母通話,平時最喜歡花時間在社交功能上,比如假日活動時加好友聊天、拍照,甚至跳繩個數的PK。
然而,上海的全職媽媽Rita在一次出游中發現,朋友的高年級孩子似乎被兒童智能手表的步數PK功能“綁架”了,“他會去不停地揮動手腕,就像作弊刷步數。大家都在旅游,他卻總是關注他的手表。”
Rita沒有禁止孩子使用手表上的微聊功能,但她發現,孩子添加的同小區的孩子在私聊時發送了不太好的口頭語(即臟話)。今年5月,小天才兒童手表被吐槽“一刀切”屏蔽敏感詞,引發了公眾對兒童手表廠商在內容審核標準問題的討論。
還有的家長反映,智能手表的更新迭代也會讓孩子之間產生攀比心理。
杭州某公辦小學班主任江書亭告訴記者,目前,對于兒童智能手表的攜帶,校內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不建議家長讓孩子把兒童智能手表帶到校內,“最實用的就是能打電話,其他我覺得功能越高級,孩子可能越容易分心。”
“低年級的孩子還好,高年級的孩子會比較頭痛。”江書亭曾經處理過五、六年級孩子之間因智能手表群組產生的矛盾。
到底給不給孩子用
這是一個問題
今年下半年,楊慧的兒子即將升入杭州一所小學的六年級,使用的是華為4X智能手表。“小天才的娛樂程序太多了,很多家長并不希望兒童智能手表有太多附加功能。”她表示,家長可以在手機端一鍵管控孩子在手表上的軟件和活動,“陌生電話和加好友都是要先經過我同意的。”
王思妍的女兒小敏正讀五年級,從一年級就開始使用小天才兒童智能手表,“有利有弊。小孩子會忍不住智能手表的誘惑,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此外,王思妍還會關注孩子加了哪些好友和群組,“小敏會介意的,但我覺得主要還是取決于孩子和家長的溝通。”
王思妍和小敏約定了使用兒童智能手表的時長和場合。小敏在家或上課時會設置禁用,不讓她用手表去刷朋友圈動態,但放學后可以偶爾看一下手表。為了收回手表,她也和小敏產生過爭吵。被沒收手表后,小敏還曾以對作業答案為由,拿走了王思妍的備用手機偷偷刷短視頻或者玩游戲。
某兒童智能手表門店銷售員李迪給記者詳細展示了孩子智能手表手機端軟件的頁面:上課禁用、睡眠模式、應用中心、手表零花錢、歷史軌跡、拒接陌生人……家長控制功能非常多。然而,這種監控也可能導致親子關系的變化。不少高年級孩子的家長和江書亭都反映過自己因兒童智能手表和孩子產生矛盾。“孩子可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微聊上,還有朋友圈,并因此和家長產生激烈爭吵。有的家長甚至都把電話手表藏起來了,不給孩子用。”
雖然家長可以禁用部分功能,但孩子會“吵著開”,有的家長甚至在爭吵中將兒童智能手表摔碎。
此外,智能手表的品質是否足夠好,也成為了家長們關注的重點。記者在黑貓投訴中發現,關于兒童電話手表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手表應用誘導兒童消費等問題的投訴已超過1400條。此前,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兒童智能手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兒童智能手表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定位不準、信號不穩、續航時間短、氣味大、外殼掉漆等問題。此外,有17.11%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兒童智能手表泄露個人信息的問題。
行業統一標準亟待制定和規范
建議依照年齡段來設置應用下載權限
電子產品使用低齡化及線上社交的普及,似乎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很多家長表示,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統一,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設置可下載應用的范圍。”一位家長表示,定位、聯絡以及緊急聯系等必要功能,是家長對于智能手表所具備功能的核心訴求。但考慮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社交需求,智能手表的應用下載和使用權限,可以隨著年齡段的不同而劃分。這樣既給予孩子合理的自由度,也能滿足家長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管。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谷傳華教授認為,兒童智能手表之所以在小學生中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反映了家長和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第一是出于孩子安全的考慮;第二是為了更好地‘監控’孩子的言行。”而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分析,這種“潮流”則更多的源于好奇與模仿,“也可能有攀比心理在起作用。”
谷傳華表示,一方面,兒童智能手表為父母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渠道去了解孩子的日常行為,但持續的“監控”可能讓孩子感到父母時刻都在注視自己,導致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掌握“監控”的邊界?對現代親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谷傳華建議父母在購買時應充分考慮其功能,明確自身的需求,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進行相應的教育。江書亭也表示,家長可以制定相關的家庭公約和獎懲規則,引導孩子正確、適度使用兒童智能手表。
針對家長擔心孩子使用兒童智能手表“成癮”問題,谷傳華也提出,首先,生產商應簡化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在產品上市前,相關部門應對其可能對孩子成長和健康產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其次,家長要及時地發現孩子在使用兒童智能手表中的問題并進行合理干預。 (應受訪者要求,除谷傳華外,內文受訪者姓名為化名)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