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將認知矯正與行為訓練高效結合,快速發現睡眠障礙患者的核心歪曲認知與不良睡眠習慣,精準定位認知治療與行為訓練靶點,對身體的副作用小,長期療效好,復發率低。認知療法:目的是改變患者對睡眠的錯誤觀點或看法,向其介紹睡眠節律的變化,影響睡眠的社會、心理、生物學等因素,幫助失眠者建立起戰勝失眠的信心。行為療法:用行為學原理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阻斷臥床與失眠之間形成的條件反射,學會精神和軀體放松方法,包括刺激控制訓練、睡眠限制療法。放松療法:主要用于緩解緊張、焦慮情緒,學習放松的方式,包括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意像放松法、矛盾意向法等,矛盾意向法主要是讓失眠者由盡快入睡的沖動改為努力保持清醒、保持不睡;如果放棄了入睡的努力,焦慮將自動緩解。
經顱磁刺激療法
經顱磁刺激技術是建立在生物電磁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醫療技術。通過強電流在線圈上產生磁場,無創傷地穿透顱骨進入大腦皮層,并在相應的皮層引起局部微小感應電流,改變大腦皮層的膜電位促使大腦皮層產生相關的生理效應,使神經介質功能正常化,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經顱磁刺激對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頭痛等疾病有良好療效,也曾被專家喻為"抑郁癥的現代殺手",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安全的物理治療手段,相對于藥物治療,其副作用小,不伴有用藥常見的副作用。治療一般來說一個療程(15-21次)見效,2到3個療程的治療效果更好。治療結束后,可以再進行每周1至2次的鞏固或維持治療。
光照療法
模擬真實太陽光譜,光線強度(7000-12000lx),可以調整睡眠﹣覺醒節律。當治療光線進入眼睛后,會被我們視網膜上的第三種感光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感受到,從而將信息傳遞至下丘腦,參與調節人體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褪黑激素等的分泌,影響人體晝夜節律、睡眠和情緒。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控制光照劑量、波長、色溫等參數,刺激神經系統和腦干網狀結構,調整睡眠節律。光照治療的適應癥有:改善情緒,治療抑郁癥狀;治療睡眠障礙,提高睡眠質量;調節晝夜節律,恢復正常生物鐘;改善癡呆癥狀,改善認知和行為功能;緩解多動癥狀,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提高精神警覺性,增強身體活力等。
貝多芬心身睡眠治療系統
該系統通過處方音樂的音頻諧振技術調整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治療原理包括頻率震動、音樂放松、同頻共振等。人體組織中細胞膜、各種酶、血管、神經等均有各自固有振蕩頻率,振動頻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頻部分,當振動音樂給予人體16-150Hz的重低音域振動能量的時候,可與人體器官產生同頻共振,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微循環,調整內分泌系統,解除機體壓力和緊張狀態,使大腦處于適宜腦波,從而改善情緒,培養睡眠狀態,恢復正常的睡眠節律;另外,優美舒緩的旋律可令人精神放松陶醉,專業的音樂組合通過與神經系統、顱腔、腦腔及五臟六腑產生和諧共振,改善睡眠和情緒。
以上治療均需在睡眠醫學專科醫生評估后進行針對性治療,評估的方式包括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多導睡眠監測( Polysomngraphy , PSG )等。PSG能夠記錄睡眠狀態的多種生理信號,包括腦電、眼球運動、口鼻呼氣流、下頜肌電、鼾聲、心電、胸腹呼吸、上下肢肌電等,是睡眠障礙診斷的"金標準",通過監測可了解睡眠結構、呼吸事件、腿動事件等,對指導睡眠障礙的科學診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張綠鳳 趙福濤)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