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消夏灣濕地:用科技構筑生態屏障
2023-09-08 12:05:40   來源:姑蘇晚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行走在棧道上,可憑欄觀景。  記者 張健攝

水流注入該濕地進行生物處理。  記者 張健攝


【資料圖】

俯瞰消夏灣濕地。  記者 張健攝

本報記者朱執競

穿過漁洋山隧道,跨越太湖大橋,一幅幅靚麗的生態畫卷在青山綠水間緩緩鋪開。順著環島公路放眼望去,一片片濕地鑲嵌在蜿蜒曲折的太湖岸線上。近日,“天堂之美看濕地”全媒體新聞行動報道團來到太湖生態島(西山)南部的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歷史上,這里相傳是吳王夫差與西施避暑納涼的勝地,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等文人墨客留下了優美的詩詞。如今,這里由科技力量構筑成的一道生態屏障,精心呵護著太湖的萬頃碧波。

直面遭遇的嚴峻挑戰

從西山古八景之一的“消夏漁歌”,到新晉的網紅打卡點,消夏灣這個西山島最大的湖灣有一段特殊的經歷。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糧食緊缺,這里開始圍湖造田。八十年代起,田地落實承包責任制,消夏江環抱的饅頭山上,陸續種植了茶樹、桃樹、橘樹、枇杷樹等。與此同時,太湖封湖禁漁制度的實施開啟了圍網養殖的時代,花果飄香的消夏灣,一度成為太湖大閘蟹的重要養殖基地。

然而,水產養殖產生的尾水,連同山上種植的果樹茶樹,以及周邊村莊產生的農業生產生活污染物,隨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消夏江這一金庭鎮最大的通湖河道,繼而注入廣袤的太湖。“那段時間,不僅破敗的灘涂上垃圾遍地,而且氮磷含量嚴重超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極大增加了藍藻暴發的概率。”石公村黨委書記戚建鋒介紹。

而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污染物具有來源分散、時間隨機、空間不確定等特點,監管對象和治污主體的確定較為困難,村里認識到,只有想辦法攔截源自山里的水流并就地處理,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但這是一項大工程,首先必須騰出一塊空間作為消納、降解和凈化污染的過渡地帶,然后要引進專業機構,通過人工濕地的建設、運營和維護,達到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穩定生態等目的。

“生態工程是一項與土地打交道的工程,也是一個與周邊群眾打交道的過程。最初其實有不理解的聲音,認為我們只是來種些花草賺錢,而我們是要把這個項目做成能夠融合當地生態系統的工程。”項目工程師馮桐介紹,有一年暴雨頻頻,太湖水位居高不下,沿岸不少村民家里都淹了水,達到膝蓋高度。他們向村民許諾,未來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完成后,必將有效解決內澇問題,這個諾言現在早已兌現。

前瞻創新的探索實踐

在當地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和群眾的支持配合下,2017年,消夏江完成了垃圾清理和底部清淤工作,同時對河道進行了疏通和拓寬。此后,太湖圍網全面拆除,太湖水域也退出生產性捕撈。金庭鎮清退了消夏灣外圩原有的5000畝養殖蟹塘,完成3000畝土地復墾占補平衡,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被用來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和農業觀光旅游。

2020年,作為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重點項目的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啟動建設。投資8400萬元的一期項目位于石公村黃家堡至南灣區域,運營方蘇州德華公司在引進德國智能科技濕地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依照“控源+生態凈化+多功能利用”的技術路線,開發并完善了三道濕地攔截處理體系。

從山間流淌下來的雨水和污水,首先通過既有或專門修筑的溝渠,進入三處雨污水截留濕地,之后隨著導流渠道匯入生態緩沖塘,實現面源污染先由多到少,再由少到集中。經過簡單的物理過濾后,水流將沿著管道注入強化型直流濕地進行生物處理。

在項目管理部,記者注意到,工作人員的電腦顯示屏上實時監測著濕地水質和設備工況信息。據了解,項目通過對濾床結構、污染負荷率、生態濾料結構以及自動化聯動控制系統的精準科學設計,能夠彈性處理水質水量波動大、變化快的面源污染,實現高效智慧運維。出水的水質穩定可靠,已優于地表III類水標準,經由清水廊道匯入淺灘濕地完成凈化補充后滲入消夏江,最終注入太湖。

人人向往的生態灣區

緩沖濕地的作用到底如何,在工作人員指引下,記者來到東側靠近山體的緩沖塘,只見從山上流下的水體較為渾濁,幾乎看不見水生動植物,而西側處理后的清水回用廊道,則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緩緩流淌,魚兒在其中自由嬉戲,中間的一塊塊濕地內,遍植著旱傘草、美人蕉、鳶尾、再力花等植物,不時還有白鷺飛出。行走在2.8公里的棧道上,可憑欄觀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據悉,3.3公里長的消夏江邊,建設了15.5公頃各類功能型濕地,讓周邊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期項目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性治理,目前每年可削減流入太湖的8.7噸總氮、0.87噸總磷,真正建立起一道生態屏障。這道屏障一方面讓污水“下不去”,另一方面也使清水“上得來”。項目產出的清水既能用于山上林果、茶樹的灌溉以及高標準農田的回補,也可進入清水回用廊道形成景觀,還能作為消夏江清潔水的補充,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有了優質水源和酸堿度適中的土壤,當地在緩沖區項目南側采用北斗定位、5G傳輸等現代化技術,進行無人化、兩無化水稻種植探索。出產的以“太湖綠”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大米,成為稻米市場上外觀與口感品質俱佳的優質品種,2022年售價達每斤5-6元,為種植農戶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入。

原本筑堤圍墾、散亂撂荒的養殖池塘成了飛鳥翩躚、稻浪翻滾的“消夏糧倉”。記者了解到,未來這里還將逐步打造萬畝生態良田、縹緲有機經濟林、南灣濕地水街、湖灣濕地帶等新景點,吸引來島游客駐足,將消夏灣建設成為人人向往的生態灣區。

青山如畫,碧水照人。如今的消夏灣,早已不見了吳越爭霸的硝煙。在現代科技加持下,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打造的生態屏障,正順著湖岸綿延生長,讓古老的山水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濕地名片]

消夏灣位于吳中區太湖生態島金庭鎮南部,三面環山,南臨太湖,背倚縹緲峰,是西山最大的湖灣,亦稱九里灣,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避暑消夏而得名。區域自然稟賦良好,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種生態要素,山上為經濟林,沿太湖邊為萬畝良田,周邊村莊密集,匯水區面積約18平方公里。

2020年,作為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重點項目的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啟動建設,總投資3.2億元,分為三期:一期南灣村落區、二期萬畝良田區、三期縹緲汊灣區。各區將因地制宜建設強化型垂直流濕地、淺灘濕地等各類凈化型功能濕地210公頃。2021年4月,該項目被全國水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列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同年被列為全省生態安全緩沖區示范項目。

項目總體思路是打造三道濕地攔截處理體系,通過“控源”和“生態凈化”,實現“多功能利用”。總投資84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投入運營,在3.3公里長的消夏江邊已建設0.4公頃雨污水截留濕地、2.6公頃強化型垂直流濕地、12.5公頃淺灘濕地,治理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面源污染。目前濕地出水水質優于地表III類水標準,該工程入選2022年度“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