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昨天下午,《蘇州全書》編纂工程第二批4個研究項目開題,分別為《蘇州絲綢史》編著、《蘇州教育史》編著、《松陵文獻》點校、《明清別集(6種)》點校。本次立項啟動的研究項目中,《蘇州絲綢史》《蘇州教育史》兩部著作填補了蘇州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多部古籍均屬首次點校。
中國絲綢史,半部在蘇州。蘇州絲綢生產與貿易歷史悠久,延續至今,長期以來一直在蘇州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對于城市特質的塑造和地域文化的形成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州地區的蠶桑絲綢生產達到了世人矚目的高峰,長期在國內乃至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作為蘇州絲綢通史性著作,《蘇州絲綢史》將系統理清從古至今蘇州絲綢生產的歷史演變,深入探究蘇州絲綢文化的內涵、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嘗試探討蘇州絲綢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以約120萬字的篇幅,充分體現蘇州絲綢歷史的豐富性、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特性。
蘇州歷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歷史上產生了50名狀元、1500余名進士,當代蘇州籍兩院院士達117名。《蘇州教育史》系蘇州第一部教育史,將以目前蘇州市政區范圍為主體,適當兼及歷史變遷中的蘇州政區范圍,系統總結從遠古時代到2020年蘇州市教育發展的整體狀況,研究蘇州地方教育文化的發展規律與基本特點,包括與教育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對教育的影響,與教育學科體系相關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機構、教育活動、教育思想、教育人物、教育特色、教育成就等多角度的歷史情景。
清康熙初年,受“明史案”株連,吳江青年史學家潘檉章慘遭殺害,《松陵文獻》系其著述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潘檉章之弟潘耒將《松陵文獻》整理刻印,傳布于世。潘檉章原計劃以“文”的部分輯錄松陵歷代文人詩文,以“獻”的部分記載松陵先賢事跡,但文集尚未完成即遭遇“明史案”。現存的《松陵文獻》僅有“獻”的部分,記載了從西漢至明朝歷代吳江名人的事跡。本次《松陵文獻》點校將采用潘耒康熙三十二年刻本(收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為底本,參考《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及《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并與正史中相關人物傳記進行比對。這也是首次對《松陵文獻》進行點校。
蘇州在歷史上既是文獻名邦,也是文學重鎮,尤以明清兩代為最突出,集部古籍存世特多,為蘇州地方文獻之一大宗。本次《明清別集(6種)》點校的分別是劉鳳《劉子威集》、文震孟《藥園文集》、張采《知畏堂文存、詩存》、錢陸燦《錢湘靈先生詩集、圓沙文集、調運齋集、圓沙未刻稿》、潘耒《遂初堂全集》、彭兆蓀《小謨觴館全集》,都是首次付諸點校的古籍。而此次選取6種別集之作者,都是蘇州歷史文化名人,或以文學,或以事功,或以德行,彪炳史冊。
作為蘇州戰略性重大文化建設工程,《蘇州全書》編纂工程于去年7月啟動,分為書目整理、古籍、近現代書籍、蘇州研究類著作四大專題。目前,書目整理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第一批、第二批《蘇州全書》出版圖書共24種32冊已付梓出版。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