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一個拍故事的人走進故事里-世界新視野
2023-06-27 21:00:02   來源:姑蘇晚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96466故事蘇州】

本報記者葉永春

過完端午節,陳弋手機上的運動數據又被刷新——自從用手機開始記錄的4年來,他一共步行了18762公里,相當于走完了萬里長城的88%,“戰勝了99.99%的人”。臨近退休的他,實際已“退休”近20年了,“退休”期間,他用行走的方式“讀”蘇州,越走越有勁,越“讀”越有味。如今在蘇州動不動就日行20000步的他,到底看了些啥?


(資料圖片)

日行20000步,說走他就走

再過幾天,就是陳弋59周歲的生日,可臨近退休,他卻比很多上班族還忙。

6月25日,端午節后上班首日,早晨7點25分,他已在南門站坐上地鐵5號線,然后轉3號線,再轉11號線前往昆山正儀,只為體驗與自駕相比,坐地鐵走這條線路要花多少時間。當然,途中他還留意到,車上講上海話的旅客多了,途經的古鎮正加緊改造。

體驗完“地鐵時間”,接下來去哪?“虎丘濕地公園?”陳弋的下一個方向是隨性的,而“說走就走”是一定的。

在路上是陳弋的日常,因為路上有故事。每天早上6點半,他就出門走路了,先上人民橋,再到南環路、冬青路,然后到覓渡橋,再折返竹輝路的家中。走路時,他全程背著相機包,就怕錯過好故事。

鄉村采風。  

在路上,不缺生動的故事。走路途經南園南路,陳弋看到一位大媽被騎車人不小心碰倒,雙方一番協商,騎車人愿賠償大媽300元,可打開微信要掃碼支付時,大媽苦笑了,她不會用微信,騎車人只得另找現金,當場給錢;大雨中,陳弋路過竹輝路一處變電站,變電站管理員見路面積水太深,找來撬棒撬開路邊窨井蓋,讓雨水快些排走,陳弋把過程拍下來發到網上,引來上百萬網友觀看;同樣是個雨天,陳弋去了拙政園,遠遠看到一行人打著傘過九曲橋,他一個個數,到第七個人進入鏡頭時按下快門,拍下一幅“江南聽雨,自帶音符”的畫面;在靈巖山上,他認識了一群來自蘇州各個小區的“老伙計”,他們以山結緣,以山交友,定期相約進山喝茶,成了他們的固定活動;他還在山上見到或許是蘇州“最后的轎夫”,接到了一個4800元的大單——將一位較為富態的游客抬上山。

在路上看到的種種,陳弋說不完。“我喜歡觀察生活,各個時期的生活各有特色,端午期間菖蒲開售、李子搶購,街上一早就有,特別有生活氣息。”正是抱著一顆“熱愛生活的浪漫之心”,陳弋所見的一個個微小故事,在他看來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拍故事的他,走進了故事里

好的故事,需要發現的眼睛。陳弋早年做過媒體,到30歲退出,下海開公司10年,40歲時在經濟上實現了相對自由,從此開始重新“走讀”蘇州城。

“剛開始做的相當于自媒體,買了數碼相機,在網絡平臺注冊了賬號,把在路上看到的趣聞、突發事件、市井生活和人物拍下來,通過網絡分享出去。”后來他發現網友對視頻和照片的要求高了,便買了單反相機,抓拍更高質量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

拍的故事多了,陳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有一年大年初三,他去吳江區震澤古鎮采風,經過禹跡橋,遇到兩位從浙江南潯到震澤買菜的老太太,看上去都有80多歲了,兩人結伴上橋,一前一后走著。突然,前面的老太太腳下一滑,向后倒去,將后面的老太太一起帶倒。有位老太太腦袋磕破了,不停地出血。看到這一幕,陳弋趕緊沖上去,從包里取出備用的急救包,與橋邊小店里的兩位店員一起幫助老太太包扎、止血和聯系家人。

陳弋攝影作品。  本版圖片受訪者提供

陳弋還連同路人救了一位小姑娘。那天早晨,他照例外出走路,走在環古城河健身步道上時,遠遠看到前面有個小姑娘翻過了欄桿,墜入河中,落水后不停地掙扎。當時他離小姑娘落水處較遠,正巧有兩位路人離得近,他知道附近有救生圈,便大聲呼喊,請路人趕緊去拿救生圈,并丟到小姑娘落水處,讓她抓住救生圈,待消防隊員趕到后,將小姑娘救上岸。

為此,陳弋獲得了“見義勇為”稱號,而在去派出所領獎時,他又得知了另一位去領獎阿姨的故事。那位阿姨是一處小區的物業人員,在小區內抓捕小偷時,被小偷撞傷,為此她就醫時承擔了一筆不菲的醫藥費。陳弋覺得阿姨的故事應當被更多的人所知曉,便聯系了媒體,通過媒體的核實和報道,最終讓阿姨獲得了相關機構的補助金,彌補了為抓小偷受傷而自擔的費用。

陳弋的故事還帶有“國際范”。前不久,他路過滄浪亭景區,看到一位德國游客在水池邊猶豫不決。原來這位德國游客的無人機掉進了水池,為此他已用工具撈了兩天,正打算脫了衣服下水找。陳弋當即幫他找來救生圈,并建議他穿上襪子,在腳上做好防護再下水,避免受傷。德國游客采納了他的建議,在水下順利找到了無人機。事后陳弋了解到,德國游客如此在意那個無人機,只因無人機是他中國妻子送給他的節日禮物。最終找回無人機,還和陳弋成了好友。

從記錄路邊的故事,到成為故事里的人,近20年來,陳弋走不完、看不夠。“就像到平江路不只看平江路,還有街上的人和風景,就算是花花草草,也能提煉出故事來,找到樂趣。”這些樂趣,在陳弋看來,就是城市的溫度,城市的溫度需要被記錄,而他愿意當個記錄者。

記錄者的自信,來自城市的厚重

再過一年,記錄者陳弋將度過人生的一個甲子,但他更注重的,是在行動上的跨越。

而行動上的跨越,換個角度看,或許正是陳弋的回歸。“做過媒體,職業精神一直在,執行力一直在,保持不斷進步的狀態,從凡人小事中見證城市的成長,讓自己跟著城市一起成長。”善于用發現美的視角去發現美,即便是一條老街、一條小巷,在陳弋看來,都是多元而富有故事的。“如果拍得不夠好,拍不出故事,那是因為靠得不夠近,是因為沒有用腳步丈量。只有站在第一現場,才能走進故事,更加理解故事。”近年來,陳弋成了《姑蘇晚報》“吳圖吳真相”圖片欄目的“投稿大戶”,算是回歸了媒體圈,“以前拍照只是完成信息的搬運,現在太鍛練人了,欄目一期只用一張照片,用一個瞬間表現故事和溫度。”

往往一個瞬間,就是一個好的蘇州故事。參與媒體欄目后,陳弋發現自己的思想有所轉變,“城市在變,人跟著變,人跟著變了,看城市的視角就變了,變得更有歷史感和時代感。”

然而面對一座城,一個人的視域畢竟太小,因而陳弋感到面前空間廣闊。“以前看老街,老年人多,現在看老街,年輕人多;以前的老廠房沒人去,現在卻是網紅多;以前喝咖啡的少,現在村里開出了咖啡店……城市不斷發展,看不完,拍不盡。”把“走讀”城市當成終身學習,且學無止境,陳弋感到其樂無窮。

正因有樂趣,陳弋不疲倦,此前跑過半馬的他,希望自己接下來能成為“跑得最快,走得最遠”的城市記錄者。他的這份自信,來自城市的厚重,他相信城市的厚重是最終的基礎和平臺。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