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太倉記者 顧志敏 周哲
(資料圖)
從“路不平、橋不通、產業不興旺”的經濟薄弱村,到環境美、生活好、產業旺的現代化新農村,太倉沙溪鎮虹橋村打了個“翻身仗”。蘇報融媒近日推送的視頻《虹橋紅 產業興 紅紅火火》里,“播報官”沈曉芳講述的四位第一書記“接力”扶貧的故事讓網友感慨不已:“有了黨建紅,虹橋村變得紅紅火火!”
寬敞整潔的農路、干凈靚麗的民居、嶄新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視頻里,沈曉芳帶網友走在田間地頭,講述著村里這些年來的變化:“四位第一書記幫我們‘燃’起黨建虹橋紅,帶領我們修橋鋪路、發展產業,村里面貌煥然一新。”
進村8年,沈曉芳至今還記得2015年剛到村里工作時見到的場景:“到處坑坑洼洼,沒有幾條好路,只有少數幾條路完成硬化。一些危橋非常狹窄,車都開不過去,欄桿也老化嚴重,看上去就很危險。”
路橋的老舊其實源于經濟的落后。沈曉芳介紹,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虹橋村的發展落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全村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廠房租金。2015年,虹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83萬元。
沈曉芳幸運地見證參與了虹橋村的“翻身仗”。“從我到虹橋村的2015年開始,蘇州市交通運輸局掛鉤幫扶虹橋村,8年里先后派遣王俊、潘建忠、李元朋、戴衛兵四名干部擔任虹橋村第一書記,駐村開展定點精準幫扶。”
8年來,他們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優勢,協調籌集扶貧資金1000余萬元,幫助虹橋村完成5公里的村路硬化、啟動75公里村組道路安全狀況調查工作、新建5座農橋、提檔升級3個片區黨群服務中心。
視頻中,沈曉芳請來了助陣嘉賓、虹橋村第一書記戴衛兵。面對鏡頭,戴衛兵說,接下了修橋鋪路的接力棒,他將幫助村里重建陳四更橋,進一步方便村民出行。
實現脫貧致富,既要資金“輸血”,也要產業“造血”。在第一書記們的接力幫助下,虹橋村啟動實施3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籌措1000多萬元資金建設烘干房、冷藏庫和機庫房。同時在蘇州市、太倉市農業農村局指導支持下,創建“蘇州大米”品牌基地,借助蘇州大米的品牌、技術優勢,打造農業自主品牌“倉虹米業”,每年的大米銷量達10萬余斤。
面對鏡頭,沈曉芳變身“帶貨主播”,趁機推廣“倉虹大米”。“我們的大米是南粳46的品種,晶瑩剔透,口感非常柔軟潤滑,大家可以買來嘗一嘗哦。”
2020年,虹橋村村級穩定性收入達到781萬元,徹底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之后,虹橋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也越來越完善,村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村里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進行了提檔升級,打造老人們的‘第二個家’。”沈曉芳介紹。
“現在村里真是好,對老年人的服務真周到,看看電視、看看報紙、看看書,真開心、真好!”視頻里,虹橋村的老人們在老年日照中心里悠閑消遣,十分愜意。這樣的場景引來網友們的紛紛點贊:“從他們的笑容里看到了虹橋村的變化。”“產業興旺、生活舒心、環境優美,虹橋村真好。”
看到網友們的評論,沈曉芳很開心:“沒想到這次沒有準備的‘臨時上陣’竟然有這么好的效果。”她說,打了“翻身仗”的虹橋村,希望能借助“播報官”這樣的平臺,讓更多人知道虹橋村、了解虹橋村的變化,“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大米品牌,為我們村的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