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群眾小事都是他們牽掛在心的大事
2022-12-26 16:55:13   來源:姑蘇晚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扎根社區融入百姓,把警務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

群眾小事都是他們牽掛在心的大事


(相關資料圖)

本報記者吳濤

本報通訊員施潔心

社區民警,扎根社會最基層、最前沿,每日穿梭于轄區大街小巷,出現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化解矛盾、處理糾紛、幫扶救援……群眾的件件小事,都是他們牽掛在心的大事,群眾的幸福指數,也是他們工作的滿足指數。本期“96466故事蘇州”走近蘇州市公安局吳中分局的三位社區民警,聽他們處理“家長里短”的那些故事。

張全勝:記好“一本賬”,訴求件件有回響

說起臨湖派出所社區民警張全勝,湖橋社區的居民都豎起大拇指。“張警官在我們社區干了好多年了,做事真的認真負責,每次遇到麻煩了,跟他說一說,總能想辦法給我們解決好。”居民劉阿姨說。

張全勝走訪入戶,聽取群眾訴求。

湖橋社區老舊小區居多,流動人口聚集,治安形勢復雜,日常管理難度較大。擁有多年社區警務工作經驗的張全勝,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在與群眾溝通中,他堅持每天下社區走訪入戶、走街串巷,以串百家門、記百家事來知百家情。張全勝的工作筆記里密密麻麻地寫滿了群眾的訴求,敬老院老人的身份證到期了,旅館的滅火設備得更新了,會計公司的反詐課堂得“續課”了……每件事都記錄在冊,并且實時更新推進情況。“社區警務工作承載著群眾對公安的信任,對群眾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要記錄下來,一樁樁、一件件辦好。”簡單的筆記本里記錄的不僅僅是日常工作,更是群眾所需、所盼、所想,記錄著張全勝對轄區居民濃厚的感情。

有一次,張全勝了解到,居民譚阿婆30多年前從廣西老家到蘇州打工,由于老家路途遙遠,她既記不清老家的具體地址,也沒有親屬的聯系方式,與分離多年的親人團聚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張全勝聽后深受觸動,將譚阿婆的情況記錄在清單里。他對譚阿婆說:“我一定會幫你和親人團聚。”第二天,張全勝買了前往廣西的火車票。譚阿婆老家在偏遠的深山里,交通不便,進山沒有直達的交通工具,張全勝只能在當地租車,這一行就是5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還遇大雨,車子在狹窄泥濘的山路間緩緩前行。到當地派出所后,張全勝立馬開展戶籍信息查詢,在堆疊如山的檔案材料里仔細翻找,在當地民警的協助下,他終于找到了譚阿婆家人的信息。張全勝馬不停蹄地陪同譚阿婆趕往她的父母家里,見面的那一刻,譚阿婆忍不住與家人抱頭痛哭。奔波數千公里,這場跨越三十年的思念終于“圓”了。“我能找到親屬多虧了張全勝!”譚阿婆激動地說。付出真心,聚得民心。張全勝用一心為民的鏗鏘步伐走出了一份平安,更走出了群眾的滿意度,走進了居民的心里。

宋凌峰:握緊“一只拳”,社會治理添力量

南區派出所社區民警宋凌峰在吳中區城南街道寶南社區工作已經有20個年頭,作為一名老“片警”,他見證了社區警務從串百家門、知百家情到科技助力、多元融合的發展變化。

近年來,南區派出所立足“楓橋式派出所”創建,堅持將“服務不缺位”的理念融入社會治理,著手打造“縱橫城南”綜合社會治理體系,建立了由一名社區民警和一名社區干部、N名社區協管員和巡防隊員以及X名物業保安和社會志愿者組成的“2+N+X”雙網聯盟融合機制。“以前只能靠著一雙腳和一張嘴,一戶戶跑動,一家家談心。現在基層社區的隊伍壯大了,各方力量都參與了進來,共同把我們的轄區治理得更好。”宋凌峰說。

在寶南社區,派出所、街道、社區、物業以及志愿者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新市民之家”“先鋒巡邏隊”“律師駐所調解室”等載體為紐帶,以聯動共治的模式全方位提升隱患排查、安全宣傳、巡邏防控等能力水平,讓轄區居民共享安全、溫暖的幸福生活。

同時,為有效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宋凌峰邀請司法、街道、律師等方面,共同打造三級糾紛調解機制,讓微小糾紛力爭在社區調解,復雜糾紛由派出所調解員、駐所律師一起幫助調和,涉及多部門的糾紛則邀請政府職能部門一同參與。今年以來,轄區矛盾糾紛數降低了5.3%,調解成功率提高了7.5%。

多管齊下,各司其職,協作共建,宋凌峰管片的轄區綜合治理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居民的社會治安滿意度也在不斷增強。

劉杰:建起“千戶群”,織密掌上防控網

在藏書派出所,五峰社區民警劉杰的手機能夠保持24小時“不掉線”。

用劉杰的話來說:“現在社區的事情可不只是發生在社區里,還會發生在‘云端’上,我們社區民警不僅得靠雙腳,還得靠‘雙手’!”他說的“雙手”,其中有一只“手”就是手機移動平臺。

已經年近半百的劉杰,用起智能手機可一點不比年輕人差,1000多個微信好友,50多個微信群,4000多個群友,聊天置頂的全是重點社區,群內有任何問題咨詢,無論何時他都會“秒回”,語音通話也是“秒接”,耐心細心為群眾排憂解難。劉杰用一部手機耕種起新的“社交田”,嚴守社區“云端”安全防線,贏得群眾一致好評。因為線上線下的他都風趣幽默、出口成章,轄區居民還都親切地稱他為“才哥”。

“才哥,我剛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群里一直發紅包!我通過做任務已經小賺了一百塊呢!”前不久,劉杰突然收到了轄區居民老王發來的微信信息還有微信截圖。劉杰定睛一瞧,這看似“炫耀”的口氣背后可能是個陷阱,這就是“刷單詐騙”的常見套路!他立即讓老王將自己拉進這個微信群,通過截圖先保存了群主和群內的信息,上傳到國家反詐中心App備份處置,隨后在群里發布新任務要成員轉賬的時候“跳”了出來:“這是刷單詐騙!請大家守住錢包!”劉杰的出現及時勸阻了群里幾十號成員,騙子的詐騙大網還沒拉開就被他扯得粉碎。

劉杰還主動聯系社區工作人員、物業保安等社會力量加入轄區微信群,哪里有可疑人員進出,哪里有獨居老人需要幫助,哪里有過道堆放雜物存在火災隱患,他都通過無數個群聊了解得一清二楚,微信群也成了劉杰服務居民、守護平安的秘密武器。“從‘面對面’到‘鍵對鍵’,變的只是方式,不變的是為民服務。”劉杰說。



[責任編輯:ruirui]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