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浮橋鎮新邵村持續建設高標準魚塘,積極探索稻蟹共生養殖模式——
千畝蟹塘間 走出致富路
□蘇報駐太倉記者 顧志敏 周哲
(資料圖)
走在太倉市浮橋鎮新邵村里,隨處可見一塊塊整齊方正的魚塘。微風吹過,湖面碧波蕩漾,生態浮島上的水草輕輕搖擺,水車式增氧機不停攪起水浪……平靜的水面下,中華絨螯蟹的蟹苗正在茁壯成長。
小蟹苗做出大產業。近年來,新邵村依托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以及當地悠久的養蟹歷史,積極發展中華絨螯蟹扣蟹養殖產業,持續建設高標準魚塘,不斷提升河湖水質,深入探索稻蟹共生養殖模式,在千畝蟹塘間開辟出一條致富路。
發揮地理優勢,走出扣蟹養殖特色產業之路
中華絨螯蟹又名河蟹、大閘蟹,是中國傳統的水產珍品。浮橋鎮是蘇州有名的“蟹苗之鄉”,這里臨近長江入海口,水活性較好,含鈣、鎂、硅、鋁氧比值高,同時天然飼料豐富,生物量大,非常適宜中華絨螯蟹及其蟹苗扣蟹的養殖。
作為浮橋鎮水域面積最大的村,新邵村養殖中華絨螯蟹的優勢更加突出。一直以來,村里很多農戶散養中華絨螯蟹扣蟹和成蟹。然而,零零散散的養殖不成氣候,產生的效益也一般。
聚星成火,真正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養殖,新邵村黨委定下了抱團發展、打造特色的思路。一方面整理土地資源鼓勵集中養殖,一方面引導長江邊圍網養蟹的散戶蟹農來村里發展。
考慮到中華絨螯蟹成蟹的養殖周期較長、難度較大,同時市場競爭環境比較激烈,新邵村選擇了扣蟹養殖為主、成蟹養殖為輔的產業化路線。“扣蟹的養殖周期較短,但是因為處于幼體時期,對養殖技術的要求更高。”新邵村黨委委員顧玲燕說。
為了給養殖戶們“補補課”“充充電”,2008年,新邵村在村里建起長江絨螯蟹養殖培訓基地,邀請國內扣蟹養殖領域的專家前來給村里有養蟹經驗的農戶上課。經過系統的培訓,新邵村第一批蟹農很快出師,并不斷帶動附近的鄉鄰加入扣蟹養殖產業。
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新邵村的中華絨螯蟹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新邵村共有蟹塘1800多畝,蟹農近100戶,其中絕大部分養殖的都是扣蟹。
顧玲燕介紹,新邵村的蟹塘增氧投料均勻,投料和扣蟹生長速度控制得好,產出的扣蟹體質、活力好,常年供應給陽澄湖、洪澤湖等中華絨螯蟹養殖基地以及上海、浙江、山東等地的河蟹養殖戶。
以中華絨螯蟹種蟹基地為依托,新邵村打通中華絨螯幼蟹、扣蟹、成蟹全周期的培養流程,推動生產組織化、產品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營銷專業化。
去年,新邵村通過流轉蟹塘獲得6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蟹農每畝蟹塘的收益近萬元。小小蟹苗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也為村集體發展貢獻了不小力量。
實驗生態養殖,探索稻蟹共生發展新路
57歲的奚國清是新邵村的一名養殖戶,有20多年的大閘蟹養殖歷史,他養殖的長江口大閘蟹曾獲得第六屆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暨2011上海國際水產養殖展覽會蟹類產品暢銷品牌。作為養蟹的“老把式”,奚國清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單一養殖變為產業發展。
依靠多年的養殖經驗,奚國清發現成蟹與多品種魚類混養的模式發展前途廣闊,他大膽嘗試在成蟹養殖池塘中套養鯽魚、鱖魚和花鰱、白鰱、公式魚等,開展生態位互補的多品種混養試驗。
為保證水質,奚國清在養殖水域中投放適量的水草,利用白鰱調節水質、花鰱清除其他水生浮游物等,大閘蟹則以水中的水草為主要飼料,輔以田螺、小魚蝦等,不使用商品飼料喂養,既避免了化學用藥,又能滿足大閘蟹日常養殖所需。“養蟹成本低了,蟹的品質更好了,還有各種優質的魚類可以增收。”奚國清說。
生態混養的成功并沒有阻止奚國清繼續探索的步伐。5年前,他開始實驗稻田養蟹新模式。
奚國清在稻田里選用自己培育的扣蟹種苗,種植品種選用香粳軟米和南粳46優質米。
“蟹塘和稻田在一起,水稻種下之后,把蟹放進田里。等水稻快要收割了,把田里水抽干,蟹就會回到塘里。”奚國清介紹,稻子為蟹提供遮陰棲息的地方,水稻田里的蚜蟲、微生物也是蟹的好養料,蟹的排泄物還可以為稻谷提供養分。
目前,奚國清每年的蟹田米畝產可以達到800至1000斤,大閘蟹畝產300斤左右,稻蟹共生田的畝均銷售收入約3萬元。
奚國清的探索成效明顯。新邵村黨委組織蟹農學習奚國清的生態養殖方式,開展培訓指導,教授養殖技術。同時對稻蟹共生養殖方式進行推廣,打造精品大米品牌,提升扣蟹質量。
稻在水中長,蟹在稻下游,一動一靜,鋪陳出了鄉村振興中最美、最靈動的畫卷。
優化村居環境,實現產業生態融合發展
養蟹帶來了效益,也帶來了煩惱。
新邵村水網密布、河道縱橫,共有兩橫四縱6條通達長江的潮塘河,以及200多條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產河道。過去,一些蟹農將養殖生產尾水隨意排放,造成河道淤塞,帶來環境污染的同時,也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一些河道周邊的岸道防護措施年久失修,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經濟要發展,但是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新邵村的水鄉特色不能‘掉色’。”新邵村黨委書記王戟介紹,去年,新邵村在太倉市農委的支持下,啟動600畝高標準魚塘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疏通潮塘河、生產河道及村民宅前屋后的溝渠,提高村里水質量和水環境,全力打造水美鄉村。
通過建造生態凈化池、栽植水生植物浮島,新邵村對養殖尾水進行系統凈化,同時投放鰱鳙等濾食性魚類降低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含量,達到凈化水質目的,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
以高標準魚塘建設為契機,新邵村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全面改造提升,開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今年計劃新裝300多盞路燈,對9條村級道路進行改造,安裝道路護欄數百米。上半年,新邵村增設3處垃圾分類亭,增加綠化專職養護,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全面提升村子“顏值”。
此外,新邵村依托“263”“331”專項行動、“散亂污”專項整治、畜禽養殖、人棚混居、圖斑整治等專項整治工作,發揮好“河長制”作用,統籌抓好河道整治、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推進村級環境長效管理工作。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新邵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在此基礎上,村里將整合旅游資源,圍繞高標準魚塘、生態果園等特色產業,打造集水果采摘、旅游觀光、垂釣休閑、農家樂等于一體的特色農旅產業鏈。”王戟說。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