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混投從而導致清運環節存在混運現象。受訪人供圖
(資料圖)
非投放時段開門,被視為一種妥協和讓步。記者 葉永春攝
橘郡花園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已連續5次榮登“紅榜”及“特別紅榜”。記者 葉永春攝
當很多人習慣了垃圾分類,一部分人卻還做不到——
“垃分”這盤棋 需要本手更需妙手
第43期碼上議事廳主持人葉永春實習生許云舒
小區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其實并不十分復雜,自從兩年前垃圾分類在我市正式推行以來,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養成了做好垃圾分類的習慣。
然而在一些小區,“違和”現象依然能夠看到。比如垃圾不分類,還偷偷扔在樓道、綠化帶、停車位,甚至是小區外面的馬路上,隨著氣溫升高,對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于是,有的小區居民開始呼吁,而幾番呼吁不見明顯效果,不免感嘆:按照要求倒個垃圾有這么難嗎?
本期“碼上議事廳”欄目,我們就聚焦垃圾分類中那些不應該還是問題的問題。
總有鄰居不肯好好扔垃圾,真讓人糾結
連日來,給本欄目微信互動平臺、蘇州“12345”便民熱線以及“寒山聞鐘”論壇關于垃圾分類的反映畫一幅群像,大致是這樣的:上午,相城區玉成家園里的清潔屋集中投放剛結束沒多久,“請勿亂扔垃圾”的提示牌下又堆滿了垃圾;姑蘇區新滄花園的綠化帶中,突然多出了幾袋垃圾;吳中區龍西新村縹緲苑,本已關閉的清潔屋又被打開了,不時有居民過來丟垃圾;姑蘇區萬達廣場旁的馬路上,因總有人往小區外馬路邊的垃圾桶里扔垃圾,綜合執法人員不得不到垃圾桶邊蹲點執法……
群像中的問題,都是老問題,卻讓已然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居民很是糾結。“小區里大部分人是按照要求分的,可總有人會往停車位上扔一袋垃圾,然后就有人跟風,垃圾一袋一袋堆起來了,連車都不能正常開出來了。”姑蘇區東環五六村的邢女士,就常在開車上班前,要先挪走停車位上的垃圾。“垃圾分類這么長時間了,都清楚清潔屋在哪里,什么時候投,可還是有人改不掉老習慣,將垃圾直接扔到以前放垃圾桶的地方。”在姑蘇區里河新村,由于“老地方”的垃圾桶早已撤走,堆在地上的垃圾導致地面污穢,發出惡臭,居民張先生對此很有意見。
在吳中區龍西新村縹緲苑,居民“Sherwin”對小區垃圾分類中存在的老問題,作了長期觀察,小區垃圾分類不規范的“破窗效應”在放大。“差不多從3月開始,督導垃圾分類的大爺大媽都不做了,清潔屋變得無人監管,垃圾也很少分類了,居民們見沒人管,隨便扔的越來越多。”近階段“Sherwin”還注意到,清潔屋在非開放時間也開著門,居民隨時都能扔垃圾,且混投的較多,“晚上投放時間我去丟垃圾,發現原本投廚余垃圾的黑色垃圾桶被放在最里面,還關著,就算想分類投放,也投不了。”由于小區混投多,垃圾分類不理想,“Sherwin”很少看到專門清運廚余垃圾的車輛進小區,好幾次進小區清運垃圾的,是負責清運其他垃圾的車輛。這讓“Sherwin”很糾結,他想做好垃圾分類,卻反而沒以前那么容易了。
同做一件事,有人說難,有人努力找門道
正因糾結,所以急著尋求解決之道,而承載眾多居民寄托的物業,大多表示“頭疼”。“缺人手”和“管不動”是不少物業給出的兩大理由,從而陷于“前腳亂扔后腳清理,清理后又有亂扔”的被動局面。以龍西新村縹緲苑為例,今年3月前后撤走垃圾分類督導員,便是一道分水嶺。有督導員時,小區里的垃圾分類工作還算規范,沒督導員后,出現了“Sherwin”所說的“破窗效應”。提及此事,小區物業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先生先算了一筆經濟賬。“起初垃圾分類有督導員,是專門有經費的,物業只是代招人員,一個人一個月1800元,到去年年底,這筆經費沒有了,物業墊付到今年3月,實在是支撐不下去,只能辭退督導員,改為請保安兼職看一看。如果繼續請督導員,公司一年的支出要70萬元。”在李先生看來,小區物業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
其次,李先生認為垃圾分類是難還是易,要看居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就算保安在看著,有人騎著電動車過來,扔完就走,也找不到人了,保安不如替他分了,垃圾分類督導員也就成了垃圾分類員。”沒有執法權限,又礙于情面,物業難以同居民“來硬的”,這是李先生分析的另一個原因。由此,為避免部分居民亂扔垃圾,龍西新村縹緲苑的清潔屋在非投放時間也敞開門,可以認為是對“難”的一種讓步和妥協。
“難”字當頭,更需迎難而上。“不配合垃圾分類的居民,每個小區或多或少有一些,這時候對物業管家來說,拼的是耐力和腦力,比如有業主將垃圾扔樓道口,又不承認,管家只能翻垃圾袋,若是找到快遞單,就按照快遞單上的信息上門勸導。還有監控拍到亂扔垃圾的,有廣大居民支持做后盾,可以嘗試曝光,防止亂扔成風。還有小區對居民采取了按戶‘考核’的辦法,并將信息上墻公示,提高居民的意識和積極性。”身為物業公司的宣傳員,于女士將各小區管家們的做法作了梳理和總結。
多項選擇題,總能找到正確答案
無論如何,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住宅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則是垃圾分類投放的管理責任人,這是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所明確規定的。
因而“一家人”切莫說“兩家話”,因地制宜設法將垃圾分類這件事辦好,才是“雙贏”之道。
針對小區垃圾分類中還存在的問題,蘇州市政協委員葉志堅做過一番觀察,大致歸納了幾方面原因:因“鄰避效應”,清潔屋的選址相對較偏,有些不在出行的路線上,特別是對腿腳不便的老年人而言,有所不便;投放時間一般在早晨和晚上,對部分需在特定時段上班的上班族來說,時間未必能湊得上。
“因此應該客觀看待問題,不能簡單地指責哪一方,而要考慮哪里存在問題,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結合在國內外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做法,葉志堅提了幾點建議,比如是否可以考慮使用便于識別的專用垃圾袋;比如各小區根據居民的建議,對清潔屋地點及開放時間作靈活調整;比如借助小區監控設施,規范居民垃圾分類行為;比如完善法律法規,細化獎懲機制等。
垃圾分類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來之不易的成果需要鞏固,新出現的問題需要攻破,這恰如下圍棋,需要“本手”,更需“妙手”,方能下好垃圾分類這盤棋。
如果您有關注的熱點和需要解決的麻煩事,歡迎您關注引力播App“碼上議事廳”專題,給我們留言評論,或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96466新聞熱線”微信(微信號:gswbsmjz)與我們聯系,把您遇到的或者正在關注的“急難愁盼”事告訴我們。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關于民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