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首次有香港高校被納入教育部第二批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國優計劃”)試點高校名單,香港教育界人士2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體現香港在教育領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長遠有助于提升兩地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師資。
日前,香港大學(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被教育部納入第二批“國優計劃”試點高校名單。教育部要求試點高校重視人工智能、交叉學科、STEM教育相關課程建設,注重教育與理工農醫結合,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教育部鼓勵中國內地與香港“國優計劃”研究生跨校學習、交流,重點支持內地“國優計劃”研究生赴香港學習教師教育課程,在香港進行教育實踐。同時明確了跨校聯合培養和雙研究生學位授予的具體要求。
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副會長鄧飛看來,這不僅具有象征意義——香港在教育領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兼具實際意義,推動兩地教育,尤其是STEM教育雙向交流、師資流動,“也填補了香港在STEM領域師資的缺乏。”
對于這一點,身在教育一線的教聯會主席、黃楚標學校校長黃錦良深有體會。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STEM教育,并在2023年施政報告公布開設小學科學科。但黃錦良坦言,香港中小學教師以文科背景為主,長期缺乏持科學或科技學位的教師。“以往學校在推動STEM課程時,就有不少老師擔憂自己能否勝任,因為課程跟自身專業并不匹配。”黃錦良指出,受傳統價值觀影響,香港選科重醫學、法學,輕工程學、科學的現象,則加劇這種師資匱乏。
反觀內地,近年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領域異軍突起,發展勢頭迅猛,在這一氛圍帶動下,科技人才及愿意報讀理工科學生亦相對較多。
因此,黃錦良非常歡迎教育部的新安排,一方面他認為這體現國家對香港兩所大學的師資培訓、教學質量的充分肯定,而另一方面他則期待計劃能夠為香港輸送一些創科領域人才,這也與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與使命不謀而合。
香港特區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也認為,香港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照顧個別差異、特殊教育等方面具備優勢,若能透過計劃與內地緊密交流合作、互相借鑒成功的教育經驗,最終會讓學生受惠,長遠更可協助推動國家創科教育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為響應新措施,港中大21日回復記者查詢時表示,港中大教育學院與港中大(深圳)合作,計劃開設為期兩年、專為“國優計劃”而設的碩士學位課程。課程預計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開始接受2025/2026年度的入學申請。成功完成課程后,畢業生將可獲豁免考試,直接申請內地教師資格。
國家支援措施已出臺,如何善用計劃吸引人才,為香港STEM教育出力,配合國家和香港的教育需要?朱國強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應有明確、清晰的政策方向及措施。同時,他提到,特區政府也不應忽略本地教師在 STEM方面的專業培訓,而要加強支援,并優化相關的課程框架。
黃錦良則建議內地人才在香港進行教育實踐時多了解香港文化和教育模式,以更好地融入香港教學系統,并與本地教師形成良性交流。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