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魯東大學文學院“青年榜樣”鄉村振興促進團到煙臺市棲霞市、蓬萊區、福山區開展“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在為期10天的調研活動中,一位調研員格外引人關注,他就是本次鄉村振興促進團里的特殊成員——魯東大學文學院2015屆優秀畢業生王偉平,團員們親切地稱他為“老班長”。
在校期間,王偉平就一直關注鄉村社會的發展,并投入鄉村振興建設中,在鄉村這片熱土上揮灑青春,畢業后,他持續多年參與志愿調研,并將積累的經驗分享給學弟學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調研團組建初期,王偉平第一時間聯系了帶隊老師張成良、褚少尉以及團隊負責人于彥鳳,為調研內容設計和調研重點提供建議,同時希望能同志愿團隊一起再下鄉村,為團隊調研提供經驗,延續他多年來的調研實踐夢想。
在福山區張格莊鎮,王偉平耐心地向學生們講述在采訪調研過程中與村民的溝通技巧,而這些技巧,正是這十年來他對鄉村調研工作的經驗總結。
“我第一次下鄉做調研是2012年,那時候我還是個大二的學生,我帶著團隊正在做智慧鄉村調研的項目,當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在調研時沒法跟村民溝通,村民們對我們這些陌生人有些排斥等。”王偉平說,“后來我們就長期扎根到龍口的那個村子,沒事晚上出來跟村民嘮家常,這樣慢慢就熟悉了。”
王偉平和他的團隊為了跟村民有效溝通,專門學習了當地的方言,為了貼近村民、了解村民的真實想法,他在村民家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調研終于取得了突破。
早在2014年,王偉平在鄉村調研時就思考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尋找一條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解決農村空心化和留守問題。這個問題成為這些年來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團暑期調研的核心動力,深深扎根于一屆屆調研團隊成員的心中。王偉平則通過線上線下加盟的方式,繼續引領他們去探索。
從2012-2018年,團隊成員的足跡踏遍了山東省,煙臺、日照、棗莊、菏澤、濱州、泰安、威海等多地鄉村都留下了他們探尋的身影。
隨著調研戰線的拉長,調研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探訪與幫扶鄉村青年,通過青年榜樣建構一個新媒體帶動鄉村發展的模式,越來越成為團隊成員的共識。調研活動受到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團隊獲得了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鏡頭中的三下鄉”優秀團隊等稱號,調研報告被評為“調研山東”優秀調研報告二等獎等。
“我也是農民的孩子,一開始做調研就是想為鄉村作點貢獻,學校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幫助我真正地了解鄉村、扎根鄉村,這樣我才能更好地為鄉親服務,為鄉村找到新的發展出路。”王偉平告訴記者。
2015年大學畢業后,王偉平創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他利用傳媒公司與駐地高校及當地各級政府組織部門、婦聯等,共同尋找和培養鄉村青年中的創業榜樣,每年暑假利用大學生實踐的機會參與鄉村調研,推動鄉村青年的新媒體素養提升,7年來帶領50余名大學生加入社會調研團隊,帶動大學生創立了多家公司,涉及傳媒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數達到42人。
“這幾年我都努力跟大學生們一起到鄉村調研,為鄉村青年提供影視短片拍攝和培訓活動,讓他們更好地帶動鄉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也帶動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王偉平表示。
對于這位特殊實踐調研員的“三下鄉”情結,魯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成良深有體會,他表示:“王偉平出生在鄉村,實踐在鄉村,如今投入鄉村,有著多年的下鄉經驗,他其實就是我們的優秀青年典型,為學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特約通訊員 張興華通訊員 李曉慧 白曉易 于彥鳳)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