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廢為寶,為田增肥,對培育口感更好的水稻品種大有裨益。”近日,長江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志新在陜西銅川考察水稻秸稈利用技術時高興地說。
像李志新一樣,初春時節,長江大學一大批教授活躍在田間地頭、油田企業,深耕農業新品種選育,攻克油氣開采“卡脖子”難題。
“聚焦糧食、能源‘兩個安全’,端牢糧食、能源‘兩個飯碗’。國家的戰略需求、企業的迫切需要,就是我們的攻關指向。”長江大學校長馮征說。
聚焦糧食安全,實現品種選育新突破
作為一所建在江漢平原、農科優勢突出的高校,長江大學聚焦主要糧食作物產業化重大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主要糧食作物產業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應運而生,依托“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作物新品種選育”和“作物高產高效安全生產”3個平臺,組建了由104人組成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建成35個高水平研究平臺,圍繞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并取得產業所需的關鍵技術突破。
去年9月,由李志新領銜的水稻遺傳育種團隊,歷經10年攻關,選育的兩系雜交稻新品種“春兩優長70”成功面世。“這是長江大學首個自主選育并擁有知識產權的國審中稻品種。”站在稻田里,李志新心里充滿喜悅。
近年來,該中心選育出強競爭力的優質、高產、多抗和特用糧食作物新品種50個;篩選、創制和引進一批優異育種新材料;選育的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累計7800余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70.3億元。
聚焦能源安全,實現科技創新新跨越
提高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效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需要奮力攻克“卡脖子”的技術瓶頸。對此,長江大學能源學部主動走出去,聯合石油企業,開出問題清單,以創新突破技術壁壘。
學校組建團隊攻關,團隊負責人許明標帶領團隊每天駐守在鉆井現場,不斷調配油基鉆井液性能,歷經多次失敗后終獲突破。該技術實現了頁巖氣開發油基鉆井液國產化。目前,許明標團隊的油基鉆井液技術成功應用于國內1000余口油氣井的鉆井施工。
“產業需求在哪兒,科研方向就在哪兒!”學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決一個個油氣田開采的具體難題中產生的。研發的數字巖芯掃描儀器系列產品在與德國同類產品的競爭中勝出,常年占有國內該領域90%以上的市場;油田化學系列產品10多年來一直應用于海上石油鉆探;石油儀表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油田生產現場……
致力攻克“卡脖子”技術,長江大學邁上了發展快車道。學校連續3年3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非常規油氣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入選首批省部共建名單,“工程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3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行列。
聚焦地方發展,主動融入作出新貢獻
虎年伊始,學校先后與湖北省荊州市的松滋市、江陵縣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雙方形成共識,在“常態、精準”上下功夫,在“平臺、項目”上做文章,在“標準、多元”上見實效。松滋市委書記沈先武說,與長江大學的合作,為松滋建設全國“百強縣”裝上了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
數據顯示,長江大學已與湖北省內的13個地方政府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獲批湖北省教育廳“百校聯百縣——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60多項,在18個縣、市建設了示范基地。
面對湖北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戰略布局,學校已制定方案,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對接戰略需求,搶抓鄂西頁巖氣勘探開發的良好機遇;搭乘智慧農業與綠色發展的和順東風,精準定位、深化調整,整合培育各類科研平臺,籌劃、推進申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作為能源和農學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我們把特色發展作為立校強校的基石,堅持聚焦‘兩個安全’,繼續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農業安全戰略中做好文章、做大文章。”長江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平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5日第1版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