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雙減”為大師輩出的時代做準備
2022-03-18 16:43:58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今天,在科研第一線的人對頂尖人才的需求會有很深的感觸,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就曾說過:“我國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對一流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需求從來沒有這么迫切過。”

正因如此,近年來我們才有了“強基計劃”,爭取在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培養一批頂尖人才。結合自主招生政策,國內的著名高校也都有了自己的頂尖人才選拔培養舉措,如清華大學的“領軍計劃”、北京大學的“博雅計劃”等。可以說,近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階段有了很強的頂尖人才培養意識。

而所有這些頂尖人才的選拔、培養措施,都還要看基礎教育是否給各類有天賦、有志向的孩子提供了破土萌芽的寬松環境,是否能夠及時發現他們的天賦,鼓勵他們立下適合自己的志向,并有意識加以維護和培養。早期發現天才幼苗很重要,如陶哲軒,父母很早就發現了兒子在數學上的天賦,讓他在成長的各個年齡段都能得到與智力發展相適應的足質足量的數學教育,最終“按計劃”成就了一個大數學家,如果他的天賦在早期沒有得到關注和有意識的培養,很可能也不會有那么高的成就。

談到數學天才的發現,就不能回避奧數競賽,奧數競賽作為一種智力游戲本身并沒有問題,但與升學掛鉤,形成全民奧數的局面就有問題了。世界上有一系列數學、物理、信息學等方面的中學生競賽,都是非常有效的天才發現手段,陶哲軒就是因為獲得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才最終脫穎而出的,韋東奕也是通過國際奧數賽被發現的。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國際奧數賽其實并未能給我國發現太多的數學天才,這與我國奧數金牌獲得者數量極不相稱。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奧數賽成績這么好卻不愿意選擇數學專業?成為數學家的更是少而又少?一個表面上的解釋是,很多孩子只是把國際奧數賽成績作為進入著名高校的跳板。

再往深里說,十多年前,丘成桐就分析過中國青年學者的一個問題:功利思想嚴重,太過看重近期的利益,更愿意做那些馬上就能出成果的工作,這反而讓他們很難有巨大的、突破性成就,而選擇純數學研究就是這樣,很可能終身都難出任何成果。其實,這些青年學者早就有了功利性的思維定式,縱觀當今中國學生的成長經歷,功利性、目的性太強一直都是學生和家長一個重要的思維局限,一切為了上個好大學,一切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一切為了出成果。

回看各個行業大師的成長經歷,無論是科學技術方面的,還是社會科學、文化藝術體育方面的,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他們不一定全都具有天賦,但都會有很強烈的興趣或遠大志向,有極強的自覺性。興趣與志向的關系很大,基于興趣的志向會更堅定,在未來更能克服諸多困難而不放棄。“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這句話是木村久一先說的,還是童第周先說的并不重要,它說明至少有一些天才是可以后天培養的。當然,也可以在后天毀滅,毀滅天才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破壞他們已經擁有的內在興趣,強迫他們去實現一個更具眼前利益、更功利的目標。

興趣的形成不容易,最初可能只是一個剛剛萌生的小火花,“我畫了一個很像的小汽車”“我疊的紙飛機飛了兩米遠”,幾個同類的小火花與自身條件發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或許就會變成稍大一些的火苗。讓興趣的火苗逐漸壯大并慢慢變得“頑強”,需要投入時間,需要鼓勵,需要引導和幫助,需要給予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時間和條件。朝永振一郎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時說,老師說東京附近有很多花崗巖山,花崗巖是含鈾的,周末他就迫不及待進山提煉鈾了。對于自己要做什么,這些孩子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做主的。

對于天才的成長,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們的教育評價也要變得更加多元和寬容,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對人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其改革方向之一應該就是多元化和個性化,以適應繁多的人才類型,特別是一些偏才,制度應該更早地給他們設計出路,以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信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讓筆者頗為難過的是,在小學階段,一個班上真正擁有自己興趣的孩子越來越少了。不少孩子的確都在上興趣班,但他們真的有興趣嗎?興趣班是為了培養興趣而辦的,還是為了獲得證書而辦的?不少興趣班都是扼殺興趣的,因為興趣班有太強的功利性。

即使有個別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并且不斷壯大,達到了“頑強入迷”的階段,功利性依然能扼殺這些準天才。林嘉文的愛好是歷史,從小他就喜歡讀各種史書,他在中學時代寫就的有關“范仲淹慶歷新政”的論著被認為是專業級的。他喜歡靜靜地做自己的研究,不喜歡出頭露面,當有人發現他的手稿要給他出書時,他提的要求就是要隱姓埋名出版,高中時他就有了兩本非常專業的史學專著,最終他的真實年齡和身份還是被曝光了,他因此被譽為“史學奇才”,常常接受采訪,老師、家人、同學、業界專家……所有人都對他寄予厚望,他也成了學校的一顆耀眼“明星”,老師準備將他作為教育的成功案例進行推廣……然而,這已經不是他想要的生活,18歲時他就感受到了外界壓力,遺書中寫下了“認清了自己永遠也不能超越的極限”的文字,走上了不歸路。或許,林嘉文的直接死因是抑郁癥,但如果讓他只是靜靜地做自己的研究,靜靜地沉入自己的愛好中,是否更符合他的本心?我們對興趣的理解是不是也沒能跳脫功利性的思維定式,讓孩子的興趣早點“變現”,早出成果,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可以因為這個孩子而受益?這是不是一種功利的表現?

在心理學中,“心流”理論更能讓我們窺探天才的真實心理狀態,在鉆研的過程中,天才是在一種無我的狀態中,任何把現實中的功利目的加入他們做事動機的企圖,都會破壞天才的心流,讓他們的能力大打折扣。在天才中,有的人抗外界干擾能力強些,有些人弱些,林嘉文不幸就是后者。功利性讓一些原本已經是鳳毛麟角、擁有了堅定興趣的天才最終都變成了當代“傷仲永”。

今天,“雙減”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時間,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真正成為學習和成長的主人。這場變革的成敗取決于我們是否能摒棄心底無處不在的功利性思維。未來十年,隨著人口出生率斷崖式下降,隨著國力的不斷強大,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會從追求人才數量向追求人才質量轉變,培養出更加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培養各行各業的世界級大師會成為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摒棄功利性,強調興趣,追求人才的多元化、個性化是這場轉變的靈魂。(程路)

《人民教育》2022年第3-4期,原題為《落實“雙減”,為大師輩出的時代做準備》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