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新區翠竹苑幼兒園是一所小區配套幼兒園,開園9年來致力于“青青翠竹 悠悠竹韻”翠竹園課程建設,旨在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像竹子一樣“自由、自律、自主”發展?!按渲駡@課程”踐行“大自然即課堂”的理念,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指南》)的要求,讓兒童在自然中學習、在自然中發現、在自然中探究、在自然中獲得,賦予兒童自主生長的力量。
兒童是自然之子,大自然賦予兒童無限的學習可能?!按渲駡@課程”的課程目標就是創設一個課程資源相對豐富的生態園林式的“三百園”,即“百花園、百果園、百蟲園”,讓兒童在幼兒園里看草長鶯飛、 聽鳥語聞花香,獲得百種認知、開展百種探究、進行百種創造,繼而得到百種發展。為此,我們把課程資源、幼兒園教育環境作為園本課程建設的重要抓手,讓課程看得見、做得實,讓孩子能夠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里玩起來,幼兒園里時時處處都能賦予兒童新的經驗。
一、以“兒童經驗”為基礎進行課程環境資源建設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達了成年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幼兒每天在園要有不少于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3小時的游戲時間。這無疑對我們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實施途徑提出新的要求。為此我們開啟了“課程游戲化”之旅,讓兒童的學習不再只是在活動室里開展,而更應該在戶外的學習場、游戲場、運動場和生活場發生。于是我園開展了《指南》目標下的幼兒園課程環境改造,把戶外環境創設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抓手,對園內所有設施和綠化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豐富和優化,做到環境課程資源建設的有序性和規律性,力圖做到符合兒童經驗,滿足兒童的需要。
兒童與自然永遠是最搭配的組合,兒童的一切學習源于生活和環境。每年春天老師和孩子都會在班級養蠶,豐富孩子對動物生長過程中變化特征的認知,但桑葉資源太少成為一大難題。于是我們在幼兒園的竹工坊門口種了一棵桑樹,4年來這棵桑樹不僅成為幼兒園的一道風景,更成為孩子的寶貝樹。一到春天他們便爬樹摘桑葉、采桑果;夏天在樹底下做竹工,學竹編,無比快樂。我們還在竹工坊門口種下一棵水蜜桃樹,陽春三月桃花爛漫時,老師在桃樹下給孩子講“桃樹下的小白兔”的故事。在紛紛揚揚的春雨過后,老師和孩子一起學習《春曉》,感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唯美畫面。在我們的院子里,老師帶著孩子逮蛐蛐、捉螞蚱,喂養蝸牛和蝌蚪,觀察螞蟻工坊里的螞蟻搬家等,孩子們在玩中得到滿足,得到快樂,也激發了他們內在的求知欲、探究能力。
二、以“課程有效實施”為目的開發利用資源
“大自然即課程”“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把自然教育理念和自然教育思想落實到課程中,把幼兒園環境中的自然資源納入課程體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我們的“翠竹園課程”,要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計劃地利用環境資源,做有準備的“引導和支持”,有效實施課程目標,讓兒童每天都能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獲得學習與發展,提升已有經驗。
平日里孩子在園子里玩耍,關注最多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生命”,正是這些小東西讓孩子覺得幼兒園好玩,值得每天都來。冬天,老師把飼養角的烏龜送進大玻璃缸,并在玻璃缸里種上花,用兩個盆裝進沙子,孩子可以觀察十幾只烏龜怎樣把自己埋進沙盆里冬眠,觀察花花草草怎么在大玻璃缸里過冬。這樣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讓孩子感到非常開心。平時,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孩子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問題:燕子怎么造鳥窩?小壁虎尾巴斷了會怎樣?蚊子在水里產卵,怎么消滅它?這些問題自然也就成為老師引導幼兒學科學、愛科學的良好契機。
如果說“百蟲”賦予兒童無限的樂趣,讓他們開啟美好的學習生涯,那么“百果園”則讓孩子根據二十四節氣進一步了解農耕文化。他們每天在園子里忙忙碌碌,種植、觀察、管理,靜待花開、結果,在收獲和分享中獲得快樂。在幼兒園里,中班老師和孩子負責所有花草樹木種子收集和四季的播種。中班是兒童責任心培養的關鍵年齡,由他們負責整整一學年的幼兒園植物系列化管理,是加強責任心教育的有效措施。
老師還帶著孩子深入“百花園”,了解“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感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探究植物與現代生活的關系,還進行了研制口紅胭脂、干花制作等活動。孩子在各種感知、體驗和操作活動中,提高了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以“兒童自主發展”為目標夯實日常課程實施管理
園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應服務于兒童的主動學習與自主發展。作為一所有“生命力”的幼兒園,環境建設必須具備兒童“游戲場、運動場、生活場和學習場”的綜合功能與價值,資源建設必須滿足兒童“百種學習”的需要。如何讓一個戶外面積不大的幼兒園,變得資源相對豐富、能夠滿足兒童多種學習需要呢?
我們在強調環境中新資源、新刺激發生的同時,更加注重課程內容持續性實施,及時捕捉課程新的增長點,力求做到兒童經驗及時有效的提升。一是把課程融入環境,結合環境講故事。例如我們的小木屋就是典型的“會變色的房子”,春天薔薇花開滿屋頂,夏天爬滿瓜蔓,秋天屋頂結滿葫蘆、南瓜,冬天白雪皚皚,就像一個童話世界。二是注重環境與課程、與兒童已有經驗的結合。幼兒園有一些功能單一的運動器械,如攀爬架、竹梯和小車等,孩子不太喜歡。于是我們把攀爬架圍合在果樹四周,孩子每天為了觀察果樹的花、果、葉和蟲,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爬上爬下,完全沒有了以往對攀爬的恐懼和枯燥體驗,煥發出特別的熱情。尤其是葡萄架旁的攀爬架,一年四季成為孩子的最愛,春天采摘薔薇,看鳥窩;夏天摘葡萄;秋天爬上去和“葫蘆娃”聊天;冬天看滿院子的雪景,每天架子上總有滔滔不絕的孩子在聊著看到的新鮮事。架在水溝上的竹梯,成為孩子玩水的主要工具,膽小的孩子趴在上面玩水,膽大的站在上面玩水,以往害怕走梯子的孩子,如今都樂在其中。
基于兒童長遠發展目標,賦予兒童自主發展的力量,服務兒童快樂成長,是我們課程建設永遠不變的方向。
(王建英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新區翠竹苑幼兒園園長)
《人民教育》2022年第3-4期,原題為《把大自然請進教育之園》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