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張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行“準聘—長聘”教職制,這對引入競爭和流動機制、激發青年教師的潛能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準聘—長聘”制在實施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建議,盡快出臺相關改革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完善高校“準聘—長聘”制度設計,為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戰略任務提供制度支撐,合理擬定“準聘”轉“長聘”比率,加強督導督查。
張博調研發現,目前高校“準聘—長聘”制改革側重于“準聘”制,在高校自行設立的“非升即走”條款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唯量化指標論、量化指標不盡合理等問題。其后果是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的目的從理論創新和解決實踐問題異化為升職達標,在“不發表就出局”的重壓下,出現不敢挑戰開創性、周期長或存在失敗風險的研究課題,不愿承擔團隊服務和合作任務等情況。
張博建議,一是盡快出臺針對高校“準聘—長聘”制改革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完善高校“準聘—長聘”制度設計,為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戰略任務提供制度支撐。
二是在擬定高校“準聘—長聘”制的指導性文件時,合理擬定“準聘”轉“長聘”的比率。全面考核青年教師“準聘”期內教學、科研、團隊合作、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業績。重視“準聘”考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綜合單位考核、同行評價、學生評教、團隊及社會認可度,對青年教師進行全面評價。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將量化指標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完善代表作制和同行評議制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破除唯論文和基金項目的量化評估體系。建立“準聘”績效考核結果申訴制度,允許青年教師對績效考核程序及結果提出異議,尤其允許青年教師提供可以證明自己工作價值、進程及研究前景、潛力的證據,為從事原創性、應用性、長周期及冷門絕學研究的青年教師提供特殊支持,加強“長聘”制設計。
三是加強對高校“準聘—長聘”制度設計與實施的督導督查,強化培養遴選創新型人才的價值取向,確保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戰略任務。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