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熊杰)開春了,拔掉老高粱,種上新高粱,再用高粱稈做成燈籠和花籃等工藝品。近日,福建省廈門市民立第二小學又開啟了本學期的“高梁稈”工藝美術課。
近年來,民立二小開設“種高粱 用高粱”的校本課程,學校利用校園空地,種上高粱,等高粱成熟后,再把高粱稈外皮剝開,用外皮、內芯制作眼鏡等,同時,挑選直徑一致的高粱稈,拼貼做成墊盤,而剝下高粱的外皮則編織燈籠、花籃等工藝品。
“種高粱 用高粱”課程教師陳四梅介紹,高粱稈通過剪、折、刻等,能創作出很多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
據了解,閩南地區農民有種植帚用高粱的習慣,農民種植高粱,最直接的目的是取高粱稈綁制掃把,也可用于制作工藝品。
陳四梅曾在一所農村小學任教,她在長期的實踐中,學會了高粱稈編制工藝,并開設相關課程,受到孩子們歡迎。
陳四梅調到位于市中心城區的民立二小后,雖然沒有高粱地可種,但學校專門開辟一塊空地,用來種植高梁。她介紹,這里種植的高粱品種,適合閩南地區,一年可以多次種植、多次收獲。
“廈門城區的學生,很多不認識高粱。”民立二小校長蔡瑾介紹,學生親眼見證高粱播種、發芽、澆水、開花、結穗、成熟的全過程,這其中,他們體驗了農耕文化,也體驗到勞動的樂趣,當高梁稈變成工藝品時,則實現了工藝美術課與勞動教育“兼得”。
學生在收獲高粱。熊杰 攝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