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數字教材常態運用下的地理課堂變革
2022-03-02 11:20:07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案例簡介:

本節“智慧課堂”運用數字教材軟件開展滬教版七年級第二學期《鐵路交通》的課例。教師使用軟件內的筆記、流轉、診斷與練習等核心功能,促進了師生間在學習內容、資源與成果間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學科素養等方面掌握情況。尤其是診斷與練習功能,可以將學生的課堂練習及作業進行高效批改,教師可以在課內做到答疑解惑、查漏補缺,提高了課堂的精準教學,減少學生作業量,較好貫徹了國家的“雙減”政策。

實施過程:

《鐵路交通》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會讀圖分析我國的鐵路干線分布特點及思考其特點的形成原因;學生通過小組探討梳理青藏鐵路建設時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問題及為什么要用“以橋代路”的方式來建設,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識和人地協調觀。核心教學環節如下:

教學環節一:概括中國鐵路干線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區域認識能力

數字教材使用關鍵:插入資料功能

具體過程如下:

1.數字教材插入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圖

2.結合板書與數字教材分析我國鐵路干線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分析

3.互動討論,培養學生形成區域認識和綜合思維的地理思維模式

教學環節二:探討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困難及分析“以橋代路”建設的原因,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數字教材使用關鍵:平板電腦拍攝及數字教材筆記上傳、流轉功能

在本課例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小組討論青藏高原建設鐵路(以清水河特大橋為例)時為什么用“以橋代路”的方法,并使用數字教材的筆記流轉功能將同學們繪制的思維導圖通過平板電腦拍攝,數字教材筆記分享的方式傳送給老師,老師隨機選擇某一小組的思維導圖,并邀請學生上講臺來講述他們的分析過程,最后由老師來點評。

相較與傳統課堂,數字教材的筆記流轉、分享功能,更有利于直觀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成果,并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環節三:數據化評價,查漏補缺

數字教材使用關鍵:診斷與練習功能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數字教材內的診斷與練習功能,將學生提交的練習和作業答案迅速進行統計,通過數據化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有利于老師實時了解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和課后個性化教學工作開展。

以下是“鐵路交通”課例中,運用診斷與練習功能進行數據化答題統計的情況:

在國家“雙減”政策下,數字教材的常態化使用有利于減少學生作業量的同時,也能做到精準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反思:

本節課在數字教材的應用主要是圖片和視頻的插入、教材的圈畫、筆記的流轉、診斷與練習功能,及與PPT間交互的使用等。建議這節課可以利用“快速編題”功能,設計更多客觀題(選擇題或者判斷題)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鐵路干線掌握情況做出了解;其次,數字教材中的辭海功能,也缺少運用。這節課的青藏高原鐵路建設時,有涉及到凍土的問題,那么學生可以利用“辭?!惫δ?,當場就可以了解凍土形成的原理及對施工造成的危害。(作者單位系上海市大華中學)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