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在鄉野間感受農趣
2022-02-14 09:09:12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2022新春走基層

春節剛過,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期。近日,安徽省阜陽市程集鎮王灣小學的家長群掀起了一陣“曬春耕”的熱潮。原來,早在寒假伊始,學校就給孩子們布置了這項“春耕作業”。在一年級學生譚馨語的爸爸譚雪晴看來,這份寒假作業他已經等得太久了。

“現在的孩子多待在屋里,哪像我們小時候成天大汗淋漓地跑在田地里。”想起女兒曾問過“五谷是哪五谷、二十四節氣是什么”等問題,譚雪晴說,“這份春耕作業簡直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的存在,基本常識的缺乏急需在山野自然間補充。”

如今,爸爸已成為譚馨語心中的偶像,“下地”也成了她寒假里每天最期待的事情。“爸爸太厲害了,清溝理墑、看苗施肥樣樣都行!其中有大學問。尊重自然,勞作不易,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譚馨語在田間勞作后的作文里寫下這樣一段話。

除了在鄉野間獲得“農趣”,學做家鄉傳統美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親情愛意,也成了家長和孩子們在寒假里的另一大收獲。

“這兩個黑豆就是老雁的眼睛,現在用剪刀剪出嘴巴,上下撥一下,看,大雁嘴巴張開了!”對六年級學生譚璐晴的媽媽張敦玉來說,“制作老雁饃”這項寒假作業很有意義,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有些沉默寡言,但在女兒跟著自己學切面劑兒、搓揉、“塑雁形”、“剪雁羽”、“壓雁尾”時,兩人仿佛成了無話不談的“好閨蜜”。

“老雁饃”是皖西北地區家喻戶曉的美食,象征著女兒像雁子暖春返回父母身邊、走進父母心里。在媽媽的指導下,譚璐晴手中的面團很快就變成了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大雁小雁”,而媽媽也真切感受到孩子平日羞于表達的感激之情,母女二人配合默契,親情滿滿。

“我做了一只小雁放在老雁饃背上,小雁是我,老雁是媽媽,這是我送給媽媽的禮物。”

“閨女知道我喜歡吃帶餡的面食,她在老雁饃里放了粉絲、韭菜末和雞蛋皮,都是我最愛的食材。”

“假期里的德育作業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成為具有王灣特色的校本德育課程體系?!毙iL任麗希望,讓更多學生懂得父母的不易,體會父母的辛勞。

“重農興邦,教育先行。當下,潁州的農村學校依托鄉村教育資源,帶領學生們了解鄉村歷史,鍛煉勞作能力,感受孝親文化,這是最好的寒假作業,也是教育最本真的意義。”潁州區教育局局長白莽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14日第1版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