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2021年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回望: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2022-01-19 19:30:3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中國大學生在線2021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征集展示活動自開展以來,得到廣大高校的積極響應,共收到近800所高校報送的近1.5萬件作品,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理論宣講、紅色尋訪、鄉村振興、行業調研、志愿服務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形成了大量優質的暑期社會實踐成果。

知行結合,深化學習教育成果

各地高校將社會實踐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學黨史、憶初心、強信仰、立擔當,以實際行動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蘭州大學組建723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7200余名大學生深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層一線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在會寧紅軍會師紀念塔前,在南梁,在哈達鋪……來自蘭州大學的同學們與天津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醫學院等眾多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起重走長征路,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拍攝紀錄視頻、拜訪老黨員,以實際行動緬懷革命先烈,追尋長征精神。

“最燃00后 青春跟黨走”是大連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開展的暑期實踐活動,學院鼓勵同學們以“00后”喜聞樂見的原創VLOG、H5、漫畫、手賬、說唱、書畫作品等形式講故事話成長,在開學后深入寢室、班級、軍訓現場等進行線下宣講。通過講思想理論、講“四史”故事、講人物事跡、講親身感受、講實際收獲,突出“板凳實踐團”的特色,形成了“腳踏實地去實踐、拿著板凳去宣講”的共享氛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以“重走初心之路,尋根九秩西電”為主題,帶領師生奔赴貴陽、遵義、赤水、平塘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實踐隊通過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挖掘紅色故事,打通黨史+校史,點亮具有西電特色的思政課堂。學院2020級博士祁佳煒談到,“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更加堅定了腳踏實地潛心科研的信念,爭取為國家國防事業的壯大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青年學子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及基層團場,訪先進模范典型,尋民族團結故事,做健康知識宣講。實踐團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青年一定要愛黨愛國,要在心中種下衛國衛家的種子,也更加明確了當下的努力學習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報答。

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實踐團隊奔赴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開展以“重走長征路,讓‘世界非遺’更‘侗’聽”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師生充分發揮自身雙語、新媒體的專業優勢,將黨史學習教育與侗族非遺傳承相結合,幫助當地老百姓探索紅色非遺文化國際化發展道路。

實學實干,助力國家重大戰略

2021年,中國進入了鄉村振興的新起點,廣大高校師生用行動向祖國深情告白“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武漢大學研究生實踐團本著“基層取經出成果,科研實踐得經驗”的實踐理念,奔赴新疆博州開展實習實踐。實踐期間,實踐隊的25名隊員積極將所思、所學、所悟轉化為課題研究成果,將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美麗邊陲,形成了24份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總字數超過20萬字,內容涵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法制改革等數十項與國家發展戰略切實相關的主題。

中南大學赴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創新“紅色代言人”模式,用本土紅色資源的公信力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在實踐團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河壩鎮新秀村的卓尚書、羅仁財兩位老黨員成為當地稻蝦養殖產業的紅色代言人,他們全程見證、參與、推廣小龍蝦的生態養殖,確保代言產品所言非虛。河壩鎮龍蝦經營戶劉榜云表示,效果顯而易見,聯系訂購龍蝦的客戶明顯增多,“有了老黨員作農業產業的紅色代言人,我們吆喝的底氣更足了、發展的勁頭也更大了。”

“只要學生認真讀書,沒有上不起的學,沒有畢不了的業,也沒有成不了的才!”2021年暑假期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教師楊清和學校師生代表組成的走訪隊跨越1200公里,前往結對幫扶的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牛寨鄉新華村,向鄉親們介紹“獎、助、貸、勤、減、補”各項國家資助政策以及學校特色幫扶項目,在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前提下,幫助當地孩子實現人生出彩。

海南大學“百村百生”鄉村美育振興志愿服務隊依托學科專業優勢,組建了一支由景觀設計、包裝設計、國畫、油畫等25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深入海南鄉村基層,重點開展鄉村美育支教、鄉村文化環境美化與提升、鄉村文化挖掘與文創設計等教育扶貧、文化扶貧項目,倡導大學生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與海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奉獻服務,深入基層扎根一線

往西部去、往農村去、往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廣大高校師生把學習奮斗的具體實踐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2021年的8月,對于北京科技大學劉靜雯和她12個同學來說,意義非凡。基于劉靜雯叔叔深受唐氏綜合癥困擾的情況,學校索奧守望者實踐團決定為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打造一款專門針對他們日常生活需求的科技產品,提高其生活質量。實踐團先后與26個心智障礙者家庭溝通并確定了產品的基本功能。在產品研發的同時,實踐團還積極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上發布主題文章、視頻和直播宣講,以青年之力營造一定的社會接納氛圍,幫助大眾正確認識心智障礙者的生理情況和日常生活。

“你們認識這個機器人嗎,猜一猜它們有什么功能?”在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走近AI星球”公益課堂上,實踐團帶領萬盛關壩鎮涼風村的孩子們一同走進神奇的人工智能世界,領略AI的獨特魅力。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課堂,創新“高校資源+暑期教育+志愿服務”的實施模式,實踐團積極向社區、鄉村孩子們開展科普體驗營、勞動教育和美育實踐課堂,為孩子們帶來沉浸式的科學體驗。

3500公里,是南開大學與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隊的距離。一個在渤海之濱,一個在邊陲之地,因一個教育公益項目,讓學校與部隊、師生與戰士聯系了起來。學校青年教師劉帥是這次跨越千里軍民“牽手”的組織者,也是南開大學公能星火項目的發起人。從2018年至今,他帶領學生團隊先后6次奔赴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隊。2020年,公能星火項目團隊打通線上共建模式,依托高校資源,發揮課程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特色,以影像為載體,推動以大學生為制作主體的影像知識欄目制作,從思政、心理、數字、科技、文學等多個方面推出影像知識欄目,輻射影響60萬官兵。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大姓鄉上納咪村,距離最近的小學需要步行4個多小時。為了給村里的藏族孩子們帶來新鮮的知識,天津大學擁抱納咪支教團走進了這片大山深處,十年如一日的支教幫扶,讓這個小村莊走出了8名大學生。2021年是支教團新十年的開始,他們不僅一如既往地帶來了知識,還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海拔3500米的籃球場。與這個球場配套的“教練”——學校2017級本科生史明輝和2018級本科生凌世謀也隨隊上山,為大山里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堂更具專業性的體育課。

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校區哲學學院師生和珠海校區會同書院師生共同組成的“2021鄉村振興青年行動暑期實踐隊”,這個暑假選擇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因為這里是學校優秀校友、“七一勛章”獲得者黃文秀同志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實踐隊接過黃文秀身上的擔子,繼續扎根當地開展產業發展調研、科普宣講和支教等活動,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增長才干,循著黃文秀的步伐感受青春報國的使命擔當。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