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對口幫扶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學組建“杭州班”,拉開了拱墅區“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的教育幫扶序幕。此后6年間,拱墅區對口幫扶青海、新疆、四川、貴州、湖北等地的老少邊地區,密切關注和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以結對幫扶、掛職支教、跨區跟崗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與民族地區的師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教師陳瑩在陶陶俱樂部活動中為學生講解瓷器文化。來明俊 供圖
截至目前,拱墅區共結對17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派出200余位優秀教師赴幫扶區縣進行長期和中短期的掛職支教,面授、線上培訓各地數萬名校長教師;“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惠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上百所學校;每年接收300多名幫扶區縣的教師沉浸式跟崗學習。
“教育幫扶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出,更重要的是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傳遞。拱墅區作為改革的先行地,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民族地區,變輸出型援建為內涵型共建,彰顯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拱墅擔當。”拱墅區教育局一位負責人這樣說道。
毅然踏上黃平苗鄉的教育扶貧征程
2019年7月,夏衛民被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掛職,任黃平縣第二中學書記、校長,為期兩年。雖然父母年邁、兩個孩子都未成年,但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他毅然踏上了教育扶貧征程。
到了黃平縣后,一些學生家境貧寒、處境艱難的場景,深深刺痛了夏衛民的心。看到一些孩子穿著單薄的衣服,夏衛民委托學校教師悄悄為孩子們量身高尺寸,趕在冬天來臨前為7名孤兒、2名特困供養戶孩子購置了棉衣和絨褲。得知一對雙胞胎孤兒長期與奶奶相依為命,夏衛民又帶著支教同事和學校教師組成小分隊,沿著崎嶇山路,為他們送去嶄新的課桌椅、書籍、被褥、衣服、食用油等。多年沒穿過新衣服的奶奶在試穿時,渾濁的眼睛里熱淚盈眶,連聲道謝。
在各方支持下,夏衛民幫助籌集扶貧資金、物資總計超過400萬元,有150多名貧困學子每人每年獲得1500元愛心助學金。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以自信鑄就繽紛人生”,夏衛民鼓勵學生:“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只要不向命運低頭,未來一定可期。”
課程建設、名師隊伍組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在夏衛民的帶動下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整體質量有了明顯提高。2019年,黃平縣第二中學黨支部被評為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夏衛民也先后榮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脫貧攻堅優秀援黔干部、支教名校長、優秀支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在武陵山麓續寫桃李春風
2020年9月,剛剛從青海省支教回來的姚榮燕再次響應號召,到武陵山麓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河鎮初級中學支教。
第一次走進班級,姚榮燕確實嚇了一跳。課桌在教室里擺放得滿滿當當,前排學生的座位已經頂到講桌邊,一張張淳樸的臉上滿是期待。這是一所寄宿制的鄉鎮初級中學,絕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跟父母的情感維系就靠每周一次的電話。教師大多用方言授課,學生們也是用方言進交流,姚榮燕作為語文教師,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
一次課后,有個后排的學生沖到講臺前對姚榮燕急匆匆地說:“拿來,手機!”旁邊的學生趕緊解釋道:“老師,他想借你的手機打電話。”姚榮燕遞過手機,聽到這個學生在電話里語速飛快地講了一通后,把手機還回來。她當時一臉蒙,后來聽完學生們的解釋才知道,這個孩子從小與爺爺一起生活,基本不懂人際交往。
為了改變他孤僻的性格,姚榮燕安排他做語文課代表,負責收發作業,有時還在同學中做一些調解工作。漸漸地,他的腳步勤快了,話也多了,與同學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笑容也時常洋溢在臉上。看到這些,姚榮燕內心甭提有多高興。
不僅如此,姚榮燕還帶領學生學習普通話,經過一個月的練習、修正,班上的孩子們說普通話流利多了,課文朗讀水平也大大提高。最令她欣喜的是,在元旦合唱比賽上,全班還榮獲了一等獎。
在黎平侗鄉做“園長媽媽”的日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大家都異常緊張、感到惶恐的時刻,杭州市星辰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章瑛毅然逆行,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投身到“2019年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建設項目”——黎平縣城關第六幼兒園的建設及開辦中。
從此,她和工人師傅“混”在一起,一次次與設計師、施工方進行商討,堅持標準不降低,質量有保障;對每一寸空間都做到合理規劃,對每一份材料都做到心中有數。在她的腦海里,早就有著這樣一幅圖景:民族特色、兒童主體、校園特質、杭黔友好。
親歷548個日夜奮戰,章瑛參與創辦的城關第六幼兒園終于成功落地。
為了讓城關第六幼兒園更有“味道”,章瑛秉持“看見每一個,看見每一刻”的教育理念,領銜成立幼教名師工作室,深入到各鄉鎮幼兒園走訪、調研,了解教育現狀和老師需求。在她的帶動下,城關第六幼兒園成為易地搬遷小區中的首個縣級示范園。為了提高工作室的研修實效,她帶領骨干教師成立研修領導小組,提前備課,收集資料,宣傳總結:教師們要撰寫案例,她深夜伏案,有問必答;要進行教學活動展示,她傾囊相授。掛職黎平,她培養了一批優秀骨干教師,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老師的老師”。
看到章瑛變得消瘦和疲憊,有人問她:“來黎平一年半,你覺得值得嗎?”她笑而不語。在她內心里,一直思考的是:我來黎平能干什么?能為黎平留下些什么?“這里的孩子就當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是他們的‘園長媽媽’。帶動輻射,整體發展,是我一直追逐的夢。”
為古城昭化播撒向美向善的種子
支教路上,除了自己圓夢,教師們還要“為當地播撒種子”。教師陳瑩懷揣這樣的夢想,作為杭州市首批專業技術人才,從西子湖畔來到古城昭化。
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元壩鎮的鄉間小路上,陳瑩穿過鐵路閘口,走進實驗小學四(1)班的教室,開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得知有一名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的孩子無法正常來校學習,陳瑩主動上門送教。當她發現孩子對科幻圖形感興趣時,手把手地教孩子畫火箭、畫飛船。看到學校有浙江龍泉援建的“劍瓷樓”,陳瑩立即發動教師成立“陶陶俱樂部”,共同探討開發陶藝校本課程,接力東西部幫扶工作。
隨著走訪調研的深入,陳瑩看到了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困境。于是,她帶頭組織其他5名支教教師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共同發起了昭化區域層面的教學研討活動。短短3個月,就有200多名教師參與學習。
為了讓師生們能圓更多的教育夢想,陳瑩主動對接家鄉資源,當起了公益項目的信使。杭州市亞組委“亞運足球夢想·圓夢行動項目”吸納昭化區6所學校為“亞運足球夢想學校”,并捐贈了體育器材。吉利夢想綠跑道公益活動支援了“領克益起來編程項目”平板Pad和線上編程課程經費,圓了孩子們的編程夢想。網易公益平臺支持建設“小蝸牛圖書館”,讓學生擁有了全新的書架、閱覽桌椅和2000冊書籍。在她的帶動下,拱墅區多所學校行動起來,與昭化的學校班班結對,開展兩地學生互通書信、認領昭化學生“微心愿”等活動,借助義賣和捐贈為昭化的孩子們籌集書籍,架起了兩地師生的友誼之橋。
“教育是苦差事,但也很甜美,因為你豐富了孩子的一生……”陳瑩說,她所有的付出,都只愿為師生們播下教育的一粒種子。
在天山腳下踐行石榴抱籽
2020年,杭州市勝藍實驗小學美術教師藍林富遠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加入了杭州市援疆第十期第一批教師隊伍。
藍林富的到來,為天山腳下的學校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帶領骨干教師建立“青藍幫扶”計劃,引領教師團隊成長;組建國畫社團,指導、發掘學生潛力;舉辦校園書畫展,展示師生風采。為了更好地傳播與推動杭州的先進教育理念在阿克蘇落地生根,他籌建了石榴籽書畫工作室,通過傳幫帶,培養當地優秀社團導師。
周五晚上開展書法和國畫培訓,周末在支教樓開設書畫課堂,堂堂都是人員爆滿。如今,石榴籽工作室成為學校師生學習書畫、收獲成長的文化家園,藍林富指導的學生書畫作品榮獲區級和市級多個獎項,指導的青年教師也在優質課市級比賽中斬獲佳績。不僅如此,工作室也成為向社區開放的文化中心,為全市中小學美術教師開設兒童國畫創作講座,組織現場繪畫創作指導活動,與其他工作室聯合舉辦書法培訓研討活動。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一個看似簡單的石榴籽書畫工作室,竟然推動了當地書法家協會的成立。2020年9月,藍林富被聘為阿克蘇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后又組織和參加了更多的文化潤疆活動。新年前夕,石榴籽書畫公益活動進入6個社區送“福”字,到阿克蘇第十五中學、第六小學指導師生寫春聯、送百福;杭阿兩地的文聯藝術家共同走進庫木巴什鄉小學、走進伊爾瑪村開展活動。
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藍林富真正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團結、大聯歡。藍林富如同一顆石榴籽,生根發芽,帶動團隊開出了紅艷艷的民族團結花。他本人的創作熱情也隨之噴薄而出,用翰墨丹青書寫愛疆情懷。他的國畫作品《金色胡楊》在地區文博院展出并被西泠印社博物館收藏。2021年,在當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畫展上,有40幅是他精心創作的援疆主題書畫。
在每一塊浸潤了熱愛和心血的熱土上,每一位拱墅支教人,都是“無我”精神的踐行者。他們千里傳送著有溫度的拱墅教育,助少數民族地區積蓄長足發展的蓬勃力量。
(本刊記者 吳紹芬 □周書賢)(《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2年第1期)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