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歲的小真(文中小朋友均為化名)從蹣跚學步起就特別容易摔倒,在幼兒園里參加體育活動,平衡感不佳的他不時還會帶著淤青回家。
“孩子平衡感差是感統失調導致的,要盡早訓練,不然以后會越來越嚴重。”聽了早教機構培訓師的建議,小真媽媽花10000多元給孩子報班進行感統訓練。
孩子平衡感差真的是感統失調導致的嗎?高價訓練有沒有必要?感統失調是不是培訓機構為了營利炒作的概念?對此,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中心兒童康復科主任閆淑媛主任醫師表示,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感統失調來解釋,是否需要做感統訓練,應當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評估。
感統失調表現多樣化,你的孩子“中招”了嗎
做事很有“主見”,想要的一定就要;到人多的地方就想離開;危險意識低,喜歡爬高爬低;特別喜歡跳沙發、床鋪……這些在家長眼中,孩子有個性、活潑好動的特點,在醫生眼里可能就是感統失調的癥狀。
帆帆5歲時,母親李女士發現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怕高,手腳不協調,生活中非常依賴父母,聽到打雷、鞭炮的聲音也會馬上跑到媽媽身邊,平時帆帆脾氣很暴躁,特別容易發火。在長沙市婦幼保健院,經過器械和問卷調查的感覺統合評估后,醫生診斷帆帆存在嚴重的感覺統合失調。
“帆帆前庭平衡覺嚴重失調,聽覺防御、觸覺學習不足也影響著他大腦的辨識能力、身體反應和情緒變化。”閆淑媛介紹,帆帆剛進行感統訓練時,面對軟軟的墊子都害怕,排隊做游戲時容易踩到其他小朋友的腳。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結合家庭指導與家庭訓練,帆帆各方面進步明顯,已能較好地控制身體的平衡、方向感、距離等,注意力也比之前集中了。
“如果孩子肢體僵硬、害怕跌倒,流口水沒知覺、口齒發音不清,日常生活中排斥洗頭洗臉刷牙等清洗活動,這些都是感統失調的癥狀。”閆淑媛說,感統失調可表現在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個方面。一些孩子特別不愿意蕩秋千、滑滑梯,怕高、怕摔倒,其實這是前庭覺過度敏感的表現。相反,有些孩子特別多動,在家喜歡踩沙發、倒立,這是前庭覺遲鈍的表現。
閆淑媛提醒,嬰幼兒期是感覺統合發展的最重要時期。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感統失調的表現時,往往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已經較為明顯,和同齡孩子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當孩子進入學齡期之后,這種差距越來越大。如果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學習,應盡早到醫院進行全面診斷,再做治療。
為何現代孩子更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很多家長疑惑:為什么以前很少聽到感統失調,現在存在這樣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
“感統失調發生比例從最初報道的5%至15%,提升到現在的20%至30%。”閆淑媛表示,外因和內因同時存在,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導致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的癥狀。感統失調在現代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現,除了遺傳、化學污染、早產、剖腹產、腦神經系統受傷等先天性因素影響,父母保護過度、協助太多、權威式的教養及父母互動關系不足、家庭管教太嚴等后天性影響,都會增加孩子感統失調的概率。
如何預防孩子感統失調?閆淑媛建議,在0至6歲的黃金期,父母應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讓孩子多聽、多看、多感受,調動身體的各項感官;生活和學習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可引導但不替代,不過度保護或嬌縱溺愛,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和身體運動,促進感覺統合能力的提高;在家庭訓練中,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游戲的方式,例如過獨木橋、躲貓貓、丟手絹、賽跑等簡單的游戲活動,增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不要盲目走入感統訓練的誤區
近年來,感統失調這個陌生的詞語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網絡上有文章稱80%的孩子都有感統失調,還有特教機構聲稱兒童要100%達到感覺統合非常困難,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感統訓練,才能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感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是指人體通過感覺器官將得到的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閆淑媛解釋,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原始到成熟的過程。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大腦不能有效組織處理從身體各感覺器官傳來的信息,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從而產生一系列行為和功能障礙。
人們對感統失調往往認識不夠,常常陷入誤區。“它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大部分人都有感統失調的問題,成年人暈車、恐高、肢體不協調等都有可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閆淑媛說,從出生至7歲,孩子感統失調的情況更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發育促進了感統成長,一些孩子感統失調逐漸減弱,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感統失調延續到小學,而且問題越來越凸顯。
“感統失調在疾病診斷庫中沒有被收錄,很多專家傾向于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病癥,它的定性目前還存在爭議,家長們對此不用太焦慮。”閆淑媛表示,不是每個兒童都需要做感覺統合訓練,感統失調的表象有些是孩子的性格問題,也有些可能是孩子的認知理解問題。
但家長需要警惕的是,感統失調更多是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例如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智力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等。實際上,感統失調的種種表象,往往是由神經系統疾病所導致的。“一旦孩子有感統失調的癥狀,最好先到醫院進行專業的評估和全面的診斷,再做治療,不要盲目走入感統訓練的誤區。”閆淑媛提醒,雖然一部分家長已經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了解感統失調,并讓孩子接受感統訓練,但沒有針對性的訓練反而容易掩蓋孩子真實的“病因”。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