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觀察 >
【天天新視野】擴內需主要擴投資or擴消費?劉元春:在兩端形成相契合的刺激政策
2022-12-17 17:39:28   來源:財經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17日,由《財經》雜志、財經網、《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的“《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在北京舉行。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會上表示,要中期實現資源跨期最優,就會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擴內需到底是以擴投資為主,還是以擴消費為主?他指出,希望在消費和投資兩端形成相契合的刺激政策的方案。


(資料圖)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具體來看,方案要點如下:

第一,保市場主體是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前提,2023年對于中小企業的支持和補貼必須加大力度。

第二,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抓手。大量消費圍繞著房地產,如裝修、家居、耐用品。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但這個基礎,目前一系列的政策還不足,特別是在穩定投資上。因此,目前穩房地產投資,必須啟動政府端的,尤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進行啟動。同時啟動與保障性住房投資相關聯的消費類刺激政策,對于我們12年一個周期的住房改造、裝修改造進行補貼。

第三,針對農民工工業和大學生就業問題,建立專項就業基金,投資一批專門的分類的以工代賑的項目,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目前這個問題是我們消費的一個最大難題,如果有大量的農民工失業和年輕人失業,不僅社會問題很嚴重,同時消費問題也很難啟動。因為他們是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人群。如果建立以動代賑的項目,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同時也能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過度在一些產業項目上投資,可能會產生一些爛尾效應。

第四,要尋找在人力資本投資和擴消費之間的相契合的方案,這里面很重要的是加大對大學生的貸款,加大對博士生的生活補貼。我們目前要真正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加大卡脖子問題解決的力度,不僅僅要在產業端發力,同時要在高端人才培養上發力。而高端人才培養的發力上,必須要使博士生有尊嚴的進行學習和研究,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劉元春:謝謝,很高興參加本屆的《財經》年會。

前面幾位嘉賓已經談了很多很重要的話題,這兩天大家熱議的毫無疑問是12月14日和16日所出臺的擴內需戰略以及經濟工作會議里面所出臺的幾大政策。這些政策里很重要的一個聚焦到目前內需下滑的現實狀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相關的部門已經高度重視。

在政策放開之后,所帶來的三個月左右的疫情爆發,必定會帶來勞動力市場、生產體系、交換體系的一些問題。從而導致我們必須要適應,所以2023年所面臨的壓力是超常的。我們需要在超常的政策上做一些文章。昨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也對目前的形勢做了非常明確的研判,我認為,這些研判代表了目前政策的方向。

采取超常的擴張政策已經形成共識。比如發行特別國債+3.0%以上赤字率支持財政政策加力增效,從12月份發行的7500億特別國債,明年我們會看到,在常態化狀態里,雖然對于經濟有一個很重要的托舉作用,但是過去幾年經濟以及政策的空間,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因此在這樣的狀況里,需要我們在這方面有所動作。

第二個共識是采取結構性寬松和總量穩健的方式支持穩健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首先精準肯定在結構上進行寬松,目前明確了三大領域要進行精準加力。有力很重要的主要體現在總量上,當然總量的內涵依然在穩健的范疇之內。這祭天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廣義貨幣供應鏈與名義GDP增長速度相一致,2023年如果GDP增長速度設定在5.5%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在2%左右,名義GDP的增長速度達到7.5%,比今年的名義GDP高1.5%。也就是說,明年可以預期的是M2將會達到11.5%左右的水平,這個水平對于支持流動性是比較充分的。

加大重點產業建設和布局,保證產業政策兼顧安全與發展。

加大對于科技的投入,尤其是研發投入強度保證聚焦自立自強。

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各種重大沖擊以筑牢民生防線。

這些政策都會產生多目標與有限財力之間的沖突,這個沖突很重要的問題,在疫情政策按照“新十條”進行放開之后,是不是疫情沖擊就消失了?從歐美和東亞的經驗來看,疫情的沖擊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是影響經濟的一個核心主體要素。

我們所看到的全球的這波低迷狀態,尤其是大家所預測的明年GDP增長幅度有可能下降一個多百分點,陷入到新一輪蕭條的狀態。到底是明年一年,還是周期性、階段性的現象,這是我們要考慮的。這兩個現象就確定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要應對的各種外生沖擊是一個大時代所產生的,而不是以往常規性周期所產生的,它是趨勢性、周期性、結構性和各種外生力量疊加的產物,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應對未來沖擊的時候必須要保證可持續的財政力量和相應的政策空間。當然,還有政府的債務風險問題,我們必須要思考。

同時,我們也知道,之所以提出擴大內需戰略,而不是簡單的采取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很重要的一個未來在擴內需、擴消費,特別是擴消費上的一些政策,不是簡單的在下行周期時擴大,在上行周期的時候縮小,相反它是跨越周期的,將我們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內需占GDP的比重有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結構性變化的效應。要產生這種效應,在政策上、在財政上,我們要做什么樣的準備。

因此,我們要中期實現資源的跨期最優,就會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擴內需到底是以擴投資為主,還是以擴消費為主?這個問題已經爭論很久,很重要的我們的選擇在于,第一,是不是將所有的政策空間在今年用完,剛才得出的結論是不允許的,我們必須從一個中期的角度思考政策空間。第二,有限的財力是按照過去既往的模式走下去,以投資為主,還是借鑒歐美的刺激政策,以消費刺激為主?我們會看到一些公共支持政策,很多自媒體上認為,我們必須向歐美學習,刺激老百姓(603883)的消費。但大家肯定也會看到,這樣的一種模式在短期里可能效果很好,但在中期里就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如何進行決策?需要我們進行一些評估,消費刺激政策的優勢和短板到底是什么?從經濟學基本原理來講,消費刺激的短板就是容易引起消費替代和置換,無論是結構性消費刺激政策,還是總量性的消費刺激政策,都容易引發公平的問題。比如有人設計每個月向每個人發1000美元來刺激消費,這就是全民收入政策。這種政策是不是會違背公平正義的原則?是不是更會妨礙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美國、歐洲這些國家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退出市場,不工作,就靠吃補貼,導致勞動參與率急劇下降,從而導致啊在增長速度下降的同時通貨膨脹還高企。因此,消費刺激必須建立在政策財務狀況良好,不會因為刺激帶來巨大的債務或出現超級通貨膨脹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在2020年左右大討論的現代貨幣理論的問題,目前全球證明了這個方案是存在問題的。

消費刺激有一個前提條件,市場主體的穩定,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問題。普惠制的消費往往可以加快提振信心,不會引起產能過剩等后遺癥。投資刺激的拉動和乘數效應更強烈,投資政策需要在政治、政府、產業、市場主體之間形成一致行動。投資在保市場主體上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投資需要政府持續投入,很可能因為投資失敗產生爛尾效應,導致政府債務壓力加劇。更重要的是,投資當期是需求,但下一個投資時期就演化為供給,過度投資不僅為引發債務問題,還會引發供給過剩的問題,導致動態持續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在目前所確定的一些政策調整上,在投資和消費上做一個決策。

當然,我想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案是,希望在消費和投資兩端形成一個相契合的刺激政策的方案,這個相契合的方案的要點是什么呢?

第一,保市場主體是一個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前提,2023年對于中小企業的支持和補貼必須加大力度。

第二,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一個核心抓手。我們大量的消費是圍繞著房地產的,比如裝修、家居、耐用品。11月份,這些參數都出現了深度下滑,投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達到了20%多,在目前低迷的情況下。因此,對于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但這個基礎,目前一系列的政策還不足,特別是在穩定投資上,我們要等房地產市場自我調整,市場型的投資能夠止跌,那時中國經濟的狀況就可能很糟糕。因此,目前穩房地產投資,必須啟動政府端的,尤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進行啟動。同時啟動與保障性住房投資相關聯的消費類刺激政策,對于我們12年一個周期的住房改造、裝修改造進行補貼。

第三,針對農民工工業和大學生就業問題,建立專項就業基金,投資一批專門的分類的以工代賑的項目,落實就業優先戰略。目前這個問題是我們消費的一個最大難題,如果有大量的農民工失業和年輕人失業,不僅社會問題很嚴重,同時消費問題也很難啟動,因為他們是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人群。如果建立以動代賑的項目,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同時也能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過度在一些產業項目上投資,可能會產生一些爛尾效應。

第四,我們要尋找在人力資本投資和擴消費之間的相契合的方案,這里面很重要的是加大對大學生的貸款,加大對博士生的生活補貼。我前陣子發表了一個相關的言論,引起社會上廣泛的討論,的確說明我們目前要真正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加大卡脖子問題解決的力度,不僅僅要在產業端發力,同時要在高端人才培養上發力。而高端人才培養的發力上,必須要使博士生有尊嚴的進行學習和研究,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同時,我們在落實12月14號國家所出臺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上,要進行進一步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尤其在消費與投資相契合的項目上進行重點研究,而不是簡單的就消費說消費,把消費和投資進行割裂的思考。這樣我們就能夠將有限的財力放在刀刃上,使我們未來的經濟持續復蘇,高質量發展走向一個正確的康莊大道。

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一點看法,不當之處請大批評,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全會二的主持人和各位發言嘉賓。



[責任編輯:ruirui]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