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環境嚴峻復雜的2022年已接近尾聲。相較之下,市場機構普遍對2023年更為樂觀。展望明年,部分機構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將“如釋重負”;多家機構預計,在各項投資持續發力、消費持續復蘇的支撐作用之下,明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速有望超過5%。
消費有望持續恢復
展望明年,疫情影響越來越小,而隨著疫情防控的不斷優化,消費亦將持續恢復。
(資料圖)
中銀研究認為,2023年,消費有望在疫情影響相對減輕和政策持續支持下保持恢復趨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提高。
“疫情防控措施或將更加優化,將為2023年服務消費、線下消費恢復創造良好條件,住宿餐飲、文化旅游、交通運輸等接觸類消費將成為消費恢復的主要推動力。”中銀研究預測。此外,房地產市場逐步筑底回升,帶動家具家電、建筑裝潢等住房相關消費回暖。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熊奕亦認為,進一步重新開放有望刺激居民購房需求。房地產政策已顯著放寬,助推經濟復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有所改善,家庭儲蓄增加,債務減少。目前, 潛在購房者依然擔心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及房地產開發商的信用度。隨著中國在 2023 年下半年加速開放,房地產市場有望迎來強勢復蘇。
“這或帶來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熊奕認為,中國尚未受到全球通脹高企的影響。但當中國經濟加快重新開放的步伐,這種情況將發生變化,特別是餐飲、娛樂行業等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的職位空缺或將激增,從而降低失業率, 并推升薪資水平。
不過,中銀研究認為,2023年物價水平總體溫和,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剪刀差”將有利于中下游企業利潤改善,同時考慮到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復雜多變,或將引起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波動,仍需要高度關注外部通脹輸入壓力。
基建投資仍是重要支撐
畢馬威發布的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將有所改善,經濟增速將較今年有所提升。 國內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有序恢復,帶動消費逐漸復蘇。宏觀政策也將維持穩增長的基調,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推動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保持平穩增長,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的拖累也將有所減少。
對于基建投資,中銀研究預計2023年政府將繼續加強基建項目儲備,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運用準財政工具等方式拓展資金來源,推動基建項目早開工、專項債等資金早使用,基建投資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同時,中銀研究預計,房地產投資亦將企穩回升。“金融16條”等政策將進一步助力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提振購房者信心并釋放合理住房需求,在2022年低基數基礎上房地產投資降幅將有所收窄。但市場主體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需要時間,從銷售回暖帶動房企拿地、新開工情況好轉,再傳導至房地產投資擴張的復蘇進程或相對緩慢。
此外,植信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亦認為,當前國內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的持續落地將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好。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等一系列積極因素將支持2023年的經濟恢復,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因素依然存在。疫情反復會對我國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信心形成制約,需求恢復仍有一定難度。同時,隨著房企融資政策進一步放寬,房地產投資大概率企穩回升。但經過兩三年較大幅度調整,又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房地產市場恢復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且受到居民收入與購房信心的約束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貨幣和財政政策仍需維持寬松
“為實現經濟的恢復和高質量發展,2023年宏觀政策需要保持戰略定力。”連平認為,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強化跨周期與逆周期調節,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推動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財政政策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調節總需求,實現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根據一定時期就業、收入、增長的經濟社會狀況, 財政政策選擇實施擴張性、中性或緊縮性的政策,針對性地運用稅收、投資、救助、補貼、政府購買等工具對經濟增長進行逆周期調節。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財政政策發揮著對經濟發展方向的引導功能、對經濟失衡的調節功能與對社會公平的維護功能。
“經濟活動在開放的第一階段仍將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因而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預計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力度在短期內仍將維持寬松。”熊奕預計,2023 年中國的預算赤字率將由 2022 年的 2.8%小幅提升至 3%,地 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預計將從2022年的3.65萬億人民幣提升至4萬億人民幣,以延續稅收優惠政策并支持疫情防控。
此外,對于貨幣政策,中銀研究認為,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略寬,同時要密切關注外部風險演變的影響。
“考慮到經濟恢復基礎依然不穩,貨幣政策宜延續穩中略偏寬松導向,維持整體融資環境穩定。”中銀研究認為,引導金融機構用足、落實好各項增量政策工具,繼續增大對普惠小微、綠色、科創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要繼續做好針對餐飲、文旅等困難行業的紓困工作,不盲目抽貸、斷貸,幫助企業經營盡快回歸正軌,持續穩定經濟主體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今年年底到明年,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仍有操作空間,可能會開拓一些新的領域,比如需求端、消費端等。”連平認為,為著力擴大消費需求,推動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可能會考慮創設消費專項再貸款,支持商業銀行以較低的價格,發放消費貸支持裝修、家具家電、旅游等的消費,利率有可能降至3%以下。
不過,連平亦認為,利率下調在未來可能有空間,但空間相對有限。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目前已經降到歷史最低水平,今年9月為4.65%,較6月下降0.11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也已是歷史最低水平。短期市場利率也已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并沒有太多的下調空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陳荻雁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