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熱點 >
田艷濤化身“暖胃大叔” 用大白話講述防癌抗癌科普知識
2022-10-27 09:16:55   來源:杭州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無影燈下,他以精湛醫術為患者祛除病患;屏幕前,他化身“暖胃大叔”,用大白話講述防癌抗癌科普知識……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艷濤說:“我心甘情愿,甚至有些癡迷來做醫學科普。因為從事胰胃外科專業多年,見慣了中晚期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艱辛和不易。胃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完全可以通過科普改變大家的認知,改變生活習慣,降低發病率。”

根據胃癌防治要點,田艷濤提出“做到五心防胃癌”,既通俗易懂,又好學易記。這“五心”分別是:情緒管理要“開心”,分餐用筷要“用心”,高危因素要“留心”,需做胃鏡莫“擔心”,胃病患者有“信心”。

胃腸道是人體情緒的一面“鏡子”

情緒管理要一張一弛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全國最新癌癥統計數據顯示,胃癌位居我國癌癥新發病例數的第三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發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癥負擔數據來估算,全世界有近一半的胃癌新增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都在中國。所以,提高大眾防癌、抗癌意識,對提高胃癌早診率和五年生存率都有著特別積極的作用。”田艷濤說。

田艷濤提出“做到五心防胃癌”,第一點就是情緒管理要“開心”。“胃腸道其實是人體情緒的一面‘鏡子’,人體的情緒狀態與消化、免疫、內分泌系統緊密聯系。當人出現憤怒、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時,機體就會不可避免地經歷一次‘炎癥風暴’;當人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時,神經活動亢進,產生過量的乙酰膽堿,促進胃腸異常神經的出現,大大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有些朋友遇到煩心事,往往借酒消愁,但是借酒消愁‘胃’更愁。所以,我們面對不良情緒,一定要選擇積極的方式進行排解,比如可以和親人朋友的聊天與傾訴,進行運動,這樣才能排解不良情緒。”

田艷濤建議在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大家要有興趣愛好,并保持運動,做到一張一弛來調節情緒。“工作間歇,我督促自己抓緊時間運動,有空就跑跑步,40分鐘跑6公里。平時吃完晚飯,如果沒有工作安排,和愛人外出散步40分鐘,以出汗為第一原則。”盡管工作很忙,田艷濤依舊保持著規律運動的習慣。

胃部不適不能光依靠藥物

避開發病誘因不懼檢查

在消化腫瘤外科從事了三十多年,田艷濤做了3500多例臨床手術。在工作中,他深深體會到對于胃的養護,人們確實存在諸多的誤區。

“有一個情況非常普遍,患者一旦出現胃部不適的癥狀,不去想想誘因或問題在哪里,而是本能地想到依靠藥物解決。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大夫,我得吃點啥藥?’其實,多數情況是因為工作、生活壓力過大,或面臨一些重大變故等造成的胃暫時的不舒服,只要去除誘因,比如工作生活中著急上火的事兒解決了,胃自然而然就舒服了;一些與消化不良相關的壞習慣戒掉了,比如大酒不喝了,一天一包煙不吸了,胃也就舒服了。”

這些年,田艷濤明顯感覺到,門診中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以往20-30歲胃癌患者很少,現在半天門診都有好幾個,胃癌的發病已呈現年齡前移的態勢。”田艷濤提到了這類年輕患者的一個常見問題——熬夜刷手機,熬夜工作,其實最傷的是胃。

“熬夜會使身體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帶來病理、生理變化是復雜的,其對神經、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使得內臟血管收縮導致缺血,進而導致胃腸黏膜的糜爛、潰瘍。另外很多人為了提神,熬夜時會吸煙、飲濃茶、喝咖啡,這也會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對惡性腫瘤的生成過程來說,免疫是一個中間環節,熬夜導致胃黏膜病變以及免疫水平降低。如果長期如此,后果不堪設想。”

田艷濤說,胃部不適不能光依靠藥物,得消除誘因。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遺傳因素等都是可能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加留心。必要時,去專科就診、體檢篩查,必不可少。

“特別是在胃癌篩查中,很多人一提胃鏡檢查就害怕,一直不敢去做。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無痛胃鏡只需在手背上扎靜脈針推入麻醉藥后,美美地睡一覺。做完胃鏡后20分鐘左右即可蘇醒過來,期間有麻醉師保駕護航,之后一般不會有特別的不適,也不會對大腦神經活動造成影響,高風險人群應盡早參加胃鏡篩查。”

做科普視頻寫暢銷書

“暖胃大叔”堅持做防癌科普

正因為在臨床看到很多讓人遺憾的病例,田艷濤深感提高民眾防癌抗癌知識的迫切性。“胃腸道腫瘤,尤其胃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疾病,也正因如此,預防相對可實現。”所以這位拿慣手術刀的專家,開始了自己的醫學科普之路,從寫《漫畫胃癌防治》等科普書,到上電臺、電視臺做胃癌科普節目。

2020年4月,田艷濤“觸電”短視頻,在視頻平臺做起了科普,他的ID為“暖胃大叔田艷濤主任”。在鏡頭前,“暖胃大叔”既告訴人們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胃,又告訴人們得了胃癌要如何應對。沒有啥高深的醫學術語,也沒有什么段子,每一條內容都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常吃燙食容易誘發胃癌嗎?”“胃痛可能不是胃在痛!”田艷濤的話題涵蓋了他的專業領域與普通人的生活細節。他總是深入淺出,短短幾十秒內就能闡明醫學原理并給出科學的建議,可謂是短視頻版的胃癌防治小百科。

“科普拆開講就是科學普及,對廣大老百姓而言,帶‘癌’字不愛看,更愛看保健的、養生的,所以我們在制作科普內容的時候,要避免將醫生患教內容當成科普內容。”從一個人開展科普,到發展學生一起寫,田艷濤對科普有著時效性要求,“比如微博上有啥熱門話題,我們都得想一想是不是和胃、消化道有關系。如果有關系,那得第一時間跟進。”

田艷濤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防治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也經常有人來請教,到底什么樣的科普,老百姓才能看懂。田艷濤拿新書《胃,你好嗎?》第一章的胃結構來舉例子,胃有‘兩道門’‘四層墻’,這樣解釋替賁門、幽門以及胃的四層結構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這樣寫是不是生動許多?”

如今,在田艷濤的短視頻空間里,已有200多萬的粉絲,粉絲的互動,讓他備受鼓舞。對于這次“2022CCO科普大會”系列相關活動,田艷濤給予高度的肯定:“科普活動形式多樣,打通科普傳播渠道,搭建了科普展示舞臺,這樣有利于發掘更多的年輕醫生加入科普隊伍,一起為防癌抗癌事業出力。”

延伸閱讀

哪些人群要進行胃癌篩查?

我國專家在《CACA胃癌整合診治指南》中提出——中國將胃癌高風險人群定義為年齡 ≥40歲且符合下述任意一項者:1.高發地區人群;2.HP(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3.既往患有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5.存在其他環境風險因素。此外,應注重對遺傳性胃癌風險人群的篩查。

大咖辟謠

謠言1 沒癥狀,不可能一確診就是胃癌晚期。

即使是胃癌進展期,甚至中晚期,也有可能沒有特別典型的癥狀。當然,隨著病情的發展、加重,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表現,比如會隨著腫瘤的發展,出現一些上腹部的疼痛不適,甚至可能會伴有惡心嘔吐或伴有貧血、嘔血、便血等情況,但是這只是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癥狀。

對胃癌的預防,除了注意生活方式以外,一定要進行包括胃鏡等健康查體,建議45歲以上的朋友一定要做一次胃鏡的檢查。如果結果基本正常,每過3-5年再進行下一次胃鏡檢查。但對一些高危人群,更建議大家從40歲開始要進行胃鏡的檢查。

謠言2 胃炎不治療,會很快發展成為胃癌。

胃炎不治療,會很快發展成胃癌,這是錯誤的。胃炎分很多種類,有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還有急性胃炎,急性糜爛壞死性胃炎等。和胃癌相關的胃炎,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伴有腸上皮化生,就是一種癌前病變。但這類病變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果是輕度的萎縮性胃炎,只有輕度的腸上皮化生,它離胃癌的距離還很遙遠。胃炎演變成胃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謠言3 胃息肉就是癌癥。

胃息肉不是癌癥。首先胃息肉也會分很多的類型,比如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我們認為只有腺瘤性息肉,才是胃癌的癌前病變。同時,腺瘤性息肉也會長大,一厘米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才更容易癌變。所以對一些沒有癌變機會的息肉,如炎性息肉,包括癌變率也很低的胃底腺息肉,不必過度的驚慌,對一些癌前病變的腺瘤性息肉,要進行及時的處理,也可以把它扼殺在搖籃的階段。

謠言4 胃癌會傳染。

胃癌會傳染,這是謠言。我在作腫瘤防治的核心知識點講座時,大家會問,癌癥是不是會傳染,包括我們給患者做完手術,患者的家屬往往會特別重視這些問題。胃癌不會通過家庭成員傳染給其家庭的其他成員。但是一些腫瘤的病因或者傳染源會傳染。胃癌發生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感染幽門螺桿菌會增加患胃癌的幾率。所以我們說去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以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另外,我們要提倡分餐制,也奉勸大家重視餐具和廚房的通風和消毒,讓我們的餐具不至于成為幽門螺桿菌傳播的載體。

謠言5 晚期胃癌沒得治。

在胃癌的科普過程中,我總結了自己的一些體會,提出“五心”防胃癌。其中第五點談到,胃癌患者有信心。即使是中晚期的胃癌患者,也要滿懷信心,因為現在醫學精進,既有發達的微創外科技術切除病灶。同時,也有個體化的靶向治療藥物、免疫治療的藥物。我曾經接診一位患者是大學教授,當時已是胃癌肝臟多發轉移,這樣的病情,在十年前,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存時間,但經過我們個性化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后,肝臟的轉移灶全部消失了。我們給他做了微創手術,而后又進行了系列的治療,患者出院后,還繼續上課帶學生,正常生活和工作,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認為,晚期胃癌患者不要灰心,積極和醫生配合,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記者 柯靜)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