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資訊:首席氣候官·湖北雙碳局丨專訪湖北經濟學院院長方潔:武漢應率先蹚出碳金融支撐“雙碳”目標的路徑
2022-10-27 07:22: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作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簡稱“中碳登”)落戶承載地、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之一,武漢正立足金融產業集聚優勢,大力發展碳金融產業,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

《首席氣候官·湖北雙碳局》系列報道本期專訪湖北經濟學院院長、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教授方潔。方潔曾長期從事金融相關工作,擔任過武漢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武漢市金融工作局局長等職務。方潔表示,武漢一直在尋找金融方面的發力點,碳金融中心將成為承載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之一。


【資料圖】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方潔表示,從“十三五”開始,歷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把武漢打造成全國碳金融中心,凸顯湖北省對武漢發展碳金融產業的決心?!笆奈濉逼陂g,武漢將加快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碳金融中心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方潔所在的湖北經濟學院,在2015年獲批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本科專業設置權,并設置低碳經濟與管理專業方向,成為全國第一所在本科階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經濟學學科方向人才培養的高校。2018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低碳經濟學院,并牽頭成立了“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方潔。資料圖

武漢正成為全國碳市場重要樞紐

《21世紀》:過去一年,武漢借助中碳登吸引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快速聚集,突破性發展碳金融產業。武漢在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方面有哪些優勢?

方潔:總的來說,武漢具有政策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以及區域優勢。近年來,武漢市相繼獲得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氣候適應性城市試點、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的政策支撐,為武漢市打造碳金融中心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自2014年啟動碳交易試點以來,湖北碳市場已平穩運行7個履約周期,納入15個行業的36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在交易額、交易量、換手率、市場主體數量等方面領先全國。憑借良好的碳市場流動性,湖北開展了一系列碳金融產品創新,在全國首創了碳資產托管、碳質押貸款、碳現貨遠期、碳基金等碳金融創新業務。同時,中碳登落戶武漢,正在吸引碳交易相關的人才、信息、資金、技術、機構等綠色要素在武漢加速集聚,形成一個個市場主體。這些都為武漢打造碳金融中心奠定了產品基礎和市場資源。

從區位發展來看,在“雙碳”目標下,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承擔著中部綠色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兩大國家級戰略的重要使命;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依托中碳登為全國碳市場的配額交易、CCER交易及未來的碳金融產品交易等提供注冊登記結算等服務,武漢也正在成為全國碳市場的核心樞紐。

《21世紀》:近日,武漢出臺了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行動方案。武漢應該如何利用好優勢,加速低碳領域的發展?

方潔:這個行動方案是武漢打造碳金融中心的行動指南,釋放出明確的政策信號,而且保持了一定的創新度,比如提出建立低碳擔保業務、設立補償資金等。同時,武漢也在醞釀出臺碳金融相關條例,更深入地解決制度供給方面的問題。

對于武漢來說,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產品、市場、區位等優勢,開展碳金融政策創新、產品創新、業務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在全國率先蹚出一條碳金融支撐“雙碳”目標實現的可行路徑,為國家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另一方面,要將發展的優勢切實變成發展的實效,通過碳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碳金融產業,以碳金融產業帶動轉型經濟、新經濟發展,推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

《21世紀》:武漢(武昌區)已率先取得氣候投融資試點資格。試點地區在推進氣候投融資工作時應采取何種具體措施,既能保證當地經濟發展不受影響,又能使得與氣候轉型相關的投融資業務在當地順利推進?

方潔:國家推動氣候投融資試點的目的是想通過地方因地制宜的實踐,有效利用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不斷完善資源配置的激勵機制,讓經濟結構、能源結構變得更加綠色低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氣候投融資本身與地方經濟發展是不沖突的,我們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氣候投融資只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發展經濟。

對于試點地區來說,要盡快推動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的政策環境。將氣候因素納入地方金融政策制定、制度安排、機構設置、產品研發、風險防控、信息披露等全過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正向激勵機制,引導資金從高碳行業逐步退出,從而更多地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同時,建立氣候投融資體制機制。出臺氣候投融資指導意見,明確氣候投融資的適用范圍、支持重點、支持工具和配套措施等;建立氣候投融資評價體系,量化項目減排量,構建低碳項目庫;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專門的氣候投融資部門,將氣候因素納入投貸業務;建立項目臺賬,定期評估實施效果,防止“漂綠”現象。

還要探索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工具。各試點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等各有不同,要因地制宜開展可操作、可落地的氣候投融資實踐,在政策、投融資模式、工具、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索差異化、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此外,還要注意與其他碳減排政策工具協同。當前行政型、財稅型、市場型碳減排工具并行,各種工具的主管部門、適用邊界等既有重合也有交叉。地方要具備系統思維和大局觀,梳理各類碳減排工具的側重點,發揮政策工具間的協同增效功能。

循序漸進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

《21世紀》:從全國范圍來看,國內碳金融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交易品種落地尚屬于試驗階段,碳金融的發展還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拓展?

方潔:在碳交易試點時期,碳金融的發展總體上處于探索階段,產品種類較少、成熟度不高、可持續性較差,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不清晰、市場不活躍、參與主體數量有限等。從試點實踐來看,碳金融發展的好不好主要依賴于碳市場流動性大不大。因此,下一步碳金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是加快出臺全國碳市場相關法律。歐盟、美國等國外成熟碳市場均是立法先行,國內碳市場試點先行,目前各方期待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為交易產品、交易行為等明確法律屬性,為碳市場、碳金融發展掃清體制機制障礙。

二是提高全國碳市場流動性。要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下一步全國碳市場要切實提高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盡快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將CCER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允許機構及個人投資者進入全國碳市場,探索配額有償分配,研究碳期貨開展的可行性和可能路徑等。

三是適度投放碳金融產品。基于試點經驗,選擇成熟度較好的碳金融產品,率先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交易,如碳配額質押、碳配額回購、碳資產托管等,進一步降低全國碳市場控排企業的履約成本,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循序漸進地開展全國碳市場碳金融產品創新。

《21世紀》:隨著碳市場的快速發展,碳金融相關產品和服務需求增大,碳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監管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該如何健全碳金融風險防控機制?

方潔:碳金融實質上是將傳統金融市場投融資工具與碳市場交易標的結合產生的一種創新產品或業務,所以傳統金融市場的風險防控機制同樣適用于碳金融市場。除此之外,由于碳市場交易標的和制度要素的特殊性,碳金融的風險防控還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強。

一是加強碳市場監管。依托中碳登和中碳所,建立完善的全國碳市場監管體系,對碳市場的注冊、登記、交易、結算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對異常交易、操縱市場等行為實時預警,提前處置,保證全國碳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為碳金融奠定良好的市場基礎。

二是注重碳市場的價格穩定。碳價格的異常波動可能會帶來碳金融系統性風險,要建立健全碳市場價格穩定和調節機制,如配額投放和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價格漲跌幅調整、最低限價或最高限價等。

三是加強控排企業碳信息披露。控排企業是碳金融業務的參與主體,碳金融的違約風險主要來自于控排企業。加強控排企業及項目的碳信息披露,給金融機構及投資者明確、清晰的信號,一定程度上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建立黑白名單制度等激勵約束機制,白名單企業可優先獲得碳金融產品授信或融資。

四是規范碳金融業態。今年4月,證監會出臺了《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對主流碳金融產品的定義、流程等進行了規范,但目前碳金融行業整體上還處在初級階段,不管是準入門檻、業務范圍、服務方式、企業資質、從業人員資質等方面均需要統一規范,應借鑒傳統金融行業的做法加強碳金融領域的制度約束和行業規范。

(作者:陳紅霞,劉茜,實習生馮晶琳 編輯:李博)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