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4日)是農歷六月初六,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禹誕辰4149周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綿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綿陽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2(壬寅)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在永昌鎮禹王廣場隆重舉行,兩岸嘉賓以及大禹后裔、學術專家和相關企業代表等齊聚在四川北川禹王廣場,共同祭祀大禹、同話兩岸親情。
上午9點50分,禹王廣場鑼鼓喧天,禮炮齊鳴,祭祀活動采用古代最高禮祭——“禘禮”形式進行,儀式分九項議程:肅立雅靜、鳴銃、擊鼓撞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禮、頌歌獻舞、禮成。其中鳴銃九響,寓禹定九州;擊鼓34響,代表全國各地對祖先的緬懷;撞鐘14響,代表14億華夏兒女對大禹的追思。
鳴銃、擊鼓撞鐘后,羌族釋比向大禹敬獻貢品,各界嘉賓代表分五批向大禹敬獻花籃,誦讀人姬國勝誦讀祭文,現場華夏兒女全體肅立,手持羌紅面向大禹行禮祭拜,盛大的祭祀典禮在頌歌祭舞中徐徐結束。
北京大學臺籍博士生王裕慶說,走進大禹出生地的北川,讓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兩岸同根,我們要在先賢精神的指引下促進華夏兒女進一步團結融合。
川臺文旅交流合作帶頭人、成都可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 宓欣怡說:“從臺灣的課本上了解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和精神。今天第2次來現場祭祀大禹,感到榮幸。我會把大禹治水鑄九鼎定九州的團結合作精神,分享給我臺灣的親友和在大陸的合作伙伴,共同傳承大禹文化。”
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是中華立國始祖、上古治水英雄和民本主義思想首創者——大禹的誕生之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經久不衰,大禹的精神世代傳承。
據悉,本屆活動持續三天,與前幾屆相比,除了開幕式、大禹誕辰祭祀典禮、投資推介會外,增加了川臺農文旅融合發展北川交流會等新的活動內容,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兩岸共同祭祀形式,緬懷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弘揚 “公而忘私、艱苦奮斗、科學創新、民為邦本” 大禹精神,讓兩岸同胞在尋根問祖中增進文化與血脈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和文化自信,在推動臺灣與綿陽、北川經貿與文化交流合作中,厚植同胞情誼、實現合作共贏。(田明霞供稿)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