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升級版“限塑令”正式在全國生效,要求餐飲企業外賣和堂食的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餐飲企業已陸續將一次性塑料打包盒更換為環保餐盒。那么,新版“限塑令”為商家和消費者帶來了哪些變化呢?來看記者在北京的走訪調查。
在北京一家連鎖餐廳的外賣打包區擺放著不同型號款式的黃色餐盒,企業外賣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黃色餐盒全部由玉米淀粉作為原材料加工制成,屬于生物可降解餐盒。今年一月以來,企業所有門店的外賣打包餐盒已經陸續更換成這種材質的包裝。
在另一家餐飲門店,外賣餐盒則是使用了兼顧環保和保溫性、密封性的鋁箔材質進行替代。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一次性塑料餐盒,他們計劃在明年實現所有外賣配套包裝的替代升級。
據了解,目前外賣一次性塑料餐盒的主流替代品有鋁箔盒、可降解塑料和紙盒,餐具則大多使用可降解塑料或木制品。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了材質的替換,餐飲企業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一些消費者表示,外賣平臺“是否需要餐具”選項功能剛剛上線時,不少餐飲商家常常會“忽視”訂單中“無需餐具”的備注。而隨著政策落地,這樣的情況明顯改善。
消費者:基本上我點的那些外賣的餐,只要選了無需餐具,拿到手以后的確是沒有餐具的,能明顯覺得商家應該有特別注意。
消費者:環保材料越來越多,我看基本上來講包裝下面都會有一個標志,能夠回收降解。
播放視頻
畫中畫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限塑令”升級直接拉動了外賣包裝產品訂單量的增長,由此也帶來了從上游相關原材料到下游外賣包裝產品的價格普遍上漲。記者發現,目前推廣環保包裝的企業大多是頭部連鎖餐飲企業,其他一些中小餐飲企業則面臨著成本壓力。那么,“限塑令”升級之下的餐飲外賣環保包裝推廣有哪些難點呢?
程帆是一名外賣包裝產品的經銷商,主要為北京地區的餐飲企業供應外賣包裝。他告訴記者,去年開始,他的客戶中就有不少開始逐漸將塑料替換成環保包裝。今年以來,受政策及外賣訂單增加,包裝的原材料價格飆升,比如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的價格已從2019年底的每噸2萬元一度漲到每噸4萬元左右。盡管原材料價格漲得厲害,但企業的訂單量卻依然有增無減。
程帆介紹,盡管上游的環保包裝原材料近期出現供不應求,但和塑料餐盒的原材料相比,其成本和使用性能并沒有優勢。舉例來說,目前用環保包裝材料生產的餐盒比普通聚丙烯材質的塑料餐盒成本普遍高出30%至100%,同時性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耐高溫、不能盛裝湯水等問題。因此,目前市場上進行批量替換的主要還是少數連鎖品牌,大部分商家的餐盒包裝還是以聚丙烯塑料為主。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降低成本主要還是靠擴大生產規模。然而從目前技術水平來看,一些替代產品的生產制造工藝復雜,對原料的要求苛刻,造成了一次性投入過高。此外,一些替代品在性能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加上行業技術標準尚不明確,因此,實現高質量的產業規模擴張尚待時日。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這個市場它本身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個政策(導向)的市場,(目前)并不是一個剛需。要避免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一些假冒偽劣的產品流入市場,它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然后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王占杰:很多行業內的企業、行業外的一些機構,包括一些金融系統都進入這個領域,但實際上我建議大家有一定的技術儲備,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冷靜客觀地分析市場的短期需求和長期的市場容量,科學進入。如果一哄而上,將來嚴重大于需求,可能造成新一輪的資源浪費。
播放視頻
畫中畫
面對外賣環保包裝在推廣中面臨的成本和技術等問題難點,包裝企業是如何應對的?行業又有哪些解決方案呢?
臨近春節,北京的這家包裝企業生產線仍在加緊生產。生產負責人崔偉星告訴記者,近幾個月,綠色環保包裝訂單快速增加,車間內6條聚乳酸可降解餐具生產線一直滿負荷運轉。雖然訂單不少,但由于原材料持續漲價,導致他們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為此企業決定春節后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
此外,也有不少企業正在通過研發新材質來降低成本。在一家包裝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一套由聚乳酸和竹粉共混制成的可降解餐具樣品。
專家認為,要突破成本難題主要依靠技術和生產工藝的不斷創新,以及產業規模的擴大,同時,相關的行業標準也要跟上。要減少一次性包裝用品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不應僅僅停留在材料替換上,還需要在回收循環利用等方面共同發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替代了并不意味著我們每個在當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我們的上下游企業,他們的責任就可以減輕,并不是說我們這些東西替代了以后,我就可以隨意地去丟棄它。有時候我們特別強調替代,可能讓過度消費變得心安理得,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要去避免的一種傾向。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