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西溪街道馬塍路13號小區里歡聲笑語,粽葉飄香。杭州義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四名工作人員齊上手,幫著老人們包起他們喜愛的白米粽。幾小時后,保安榮師傅拎著一捆冒著熱氣的粽子為老人送上門。
在馬塍路13號,義平物業的四名員工服務著七百多位居民,幾乎做到了零差評。如今,小區道路干凈、花草齊整、停車有序,已成為西溪街道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的一個樣板。
三年前,西溪街道通過建立自管隊伍、引入一批物業、出臺管理規范“三步走”,提升社區自治能力。三年的探索,換來的是百姓滿意度提升、物業版圖擴大、社區減負提效——截至目前,西溪街道82個老舊小區已全部組建自管小組,其中四分之三自管片區已在享受“本土”物業公司的服務。
拼服務,有小區物業費繳納率超九成
看到老人拎的菜重,榮師傅一個箭步上前搭手,送貨到家。“小區7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近三分之一。”他說。
“在老小區干物業,就是拼服務。”創辦義平物業的劉義才,一有空就提醒員工,“布局散、配套差、服務難,人家不敢干,才有咱們施展拳腳的舞臺。”
作為西溪老舊小區引進的首家物業,義平物業服務做到位,包括半夜上門免費通下水、換燈泡15分鐘必到、有糾紛變身“老娘舅”。“每天接不完的電話,忐忑地干了三個月。”劉義才吃下了定心丸,“試用期過了,老百姓認義平了。”
小區一點點在變好,義平的努力,大家伙兒看在眼里。僅四天,今年小區的物業費繳納率已超過90%。八十多歲的吳奶奶把一沓鈔票交到工作人員手上,“我家下水道有毛病,你們隨叫隨到,我帶頭繳費。”
文二路36號小區,只有一棟樓共7個單元50余戶;石灰橋新村28幢是新村之外的獨立小區,僅有兩幢樓。西溪街道類似這種點狀分布的老舊小區很多,高昂的管理成本讓許多物業公司望而卻步。
另一家物業公司“萬遠物業”迎難而上,并經過三年的實踐,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服務模式——以體量最大的石灰橋新村為根據地,各點位只派安保人員駐地,保潔輪動服務。“這意味著,我們絕大多數的服務力量屬于‘機動部隊’,既保證大本營人手充足,也可以靈活派遣支援。”萬遠物業負責人謝磊說。
如今,做出口碑的“萬遠物業”已把服務版圖拓展到了九個小區。
有補貼,扶持更多“接地氣”的本土物業
始于2018年,西溪街道聚焦老舊小區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問題,以實現“居民自治”為主線,從民情實際出發,并在全市率先推出“我的家園我做主”,三年來物業服務日趨規范,探索出了街道、社區、自管小組、物業、居民多元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工作格局,變政府“獨角戲”為社會“大合唱”。
“從馬塍路13號引進第一家物業開始,我們就非常重視本土化。”西溪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共有10家物業公司承接西溪街道82個老舊小區服務,其中有6家為本土培育的企業,“義平”和“萬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為了更好地贏得小區居民的心,這些本土物業各有高招——義平物業有資深本土專業維修隊“加持”,萬遠物業請來了街道環衛所退休“下水管道工程師”,友順物業聘請小區“園丁”扮靚美麗庭院。
“我們根據物業費收繳比例和群眾滿意度,有對應的扶持補貼。”西溪街道有關負責人說,“同時因地制宜繼續大力培育和規范‘接地氣’的本土物業,以一盤棋的思維打通資源、優勢互補。”
下一階段,西溪街道將繼續推進“試點先行,有效推廣”的工作措施,通過整合服務資源、聚集服務力量、規范服務標準、健全服務機制,實現物業服務助推老舊小區治理提檔升級,讓居民的居住品質越來越好。(記者 項捷 西湖微融圈 張勝美 靖豫杭)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