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國海域面積遼闊,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新興海洋生物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全國政協委員、福建工程學院副校長韋建剛表示,我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仍存在較多痛點,比如規模小、科研創新存在明顯不足、產學研用不緊密等,尤其在海洋生物醫藥技術方面亟待突破。
針對上述痛點,韋建剛建議,首先要高標準、系統化推進“國家海洋創新實驗室”及其創新平臺建設,以科技鏈帶動產業鏈群提質增效。系統配套推進各省級“海洋創新實驗室”產業園區建設,高標準、嚴準入、防重復地做強做優海洋公共技術與公共服務功能平臺;建立以產業研究院對外、科技轉化平臺為中試與產業化孵化加速器、龍頭涉海企業參與的協同創新體系;嘗試建立公共研發平臺的龍頭企業參與并共享公共平臺關鍵設備的供應鏈金融體系,助推科技智力資源輕資產運作。
韋建剛還提出,營造創新生態鏈,打造全鏈條、互帶動、良循環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圈。以市場龍頭為產業鏈主體,以國家海洋碳匯交易中心為抓手、高水平海洋智庫為溝通橋梁、海洋產業研究院的科技孵化與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為基礎,以綠色金融為支撐,合力打造全鏈條式協同創新競爭合力;高標準推進“海洋產業園區、海洋產業研究院、產業智庫、產業金融及海洋文化”共同形成科技鏈帶動產業鏈的良好生態;以海洋產業研究院、科技種子公司的市場主體參與合作等模式創新推動研發與成果轉化,加速知識產權轉化和產學研用對接。
在韋建剛看來,須配套支持創新海洋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的研究和成果轉化。用好科技鏈帶動產業鏈的創新平臺賦能機制,開發已知資源與未知資源相結合,在生物成分的提取、組合、改造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創新,重點發展海洋創新藥物、功能性生物制品、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材料等細分領域產業。
如何構建海洋生物賦能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創新應用機制?韋建剛建議,加大協同應用與科技消費機制建設,鼓勵大數據與AI技術在安全基礎上更多地應用到海洋生物醫藥的資源挖掘、創新研發、產業化等方面,精準引進國際相關涉海生物醫藥頭部企業主體,形成產業集聚,建設高效的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研究技術管理平臺和孵化推廣基地,打造國家級“藍色藥庫”,以智庫為引領帶動海洋產業科技、市場主體、產業基金、人才的軟實力建設與產業競爭力的系統提升。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 55 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