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教育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地區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三交”困境與出路
2022-10-24 19:54:12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流動人口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流動頻率也在不斷加快。在人口流動大軍中,大量兒童跟隨父母離開家鄉來到其他地區學習和生活。目前,我國0—14歲隨遷兒童人數約1.3億人,已超過全國兒童總數的一半。從就學學段來看,隨遷兒童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主;從成長階段來看,隨遷兒童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快速時期,正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民族“三交”理論構建的中心,也是“三交”實踐工作的指引。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簡稱“三交”)教育作為實現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礎來抓緊抓好,既能幫助隨遷兒童適應流動后的學習與生活,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措施。

影響民族地區隨遷兒童“三交”的因素

與非民族地區隨遷兒童相比,民族地區隨遷兒童由于文化差異性以及缺乏“三交”教育支持與指導,他們想“三交”而不知如何“三交”,最終導致不能順利“三交”,并陷入“三交”困境。


(資料圖)

文化差異。文化具有精神指引和意識熏陶的作用,能夠影響社會成員的思想與行為,文化差異必然會對“三交”造成不同程度上的阻礙。如語言不通會直接影響到不同民族間交往交流的機會和頻率,成為阻礙隨遷兒童“三交”的最大影響因素。

缺少心理疏導?!叭弧奔仁切袆由舷嗷ソ佑|的過程,又是心理上逐漸適應的過程。隨遷兒童來到民族地區后,由于對語言、文化、自然環境不適應,心理狀態會更加復雜,缺少了情感上的溝通和寄托。另外,隨遷兒童作為流動人口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這都會造成隨遷兒童產生“三交”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如果沒有及時得到疏導,會產生不愿或不敢進行“三交”的社交回避或恐懼心理。

缺乏學校環境支持。在一些民族地區,礙于考試科目設計等原因,往往會將不同民族的學生進行分班教學。隨遷兒童在當地入學后絕大多數與同一班級同一民族的同學溝通多,而與其他班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要少,甚至根本沒有相互來往的機會。另外,一些民族地區中小學校開展“三交”教育意識不強,不利于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缺少一些民族特色類課程來幫助不同民族的學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缺乏相關的家庭教育。對大多數流動人口而言,迫于生存壓力和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他們既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和關心孩子,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很難為孩子營造出比較適合的社交環境。如一些家長由于教育觀念錯誤或對“三交”認識不到位等原因,認為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三交”指導。另外,流動人口由于職業特點和生活圈等原因,在當地的社交范圍普遍較窄,很難給孩子提供較多的社交機會。隨遷兒童在放學后或在節假日過著比較封閉的校外生活,缺少與學校和社區其他民族同齡人“三交”的機會,尤其在疫情之下,隨遷兒童的活動范圍更是被限定在更加狹小的范圍之內。

為更好促進隨遷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業進步,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精神指引和動力支持,在校園內外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開展教育指導,樹立學習榜樣,加強各方面共同協作,提高對隨遷兒童進行“三交”教育的實效。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校內“三交”教育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將民族“三交”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承擔起對隨遷兒童“三交”教育的主導責任。

營造良好的校園和班級文化氛圍。“三交”的本質是文化交流,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才能夠更好實現。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三交”育人功能,通過校園景觀、建筑設計等物化形態和規章制度、校風學風等文化載體來營造出中華文化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契合的多元、開放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所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三交”教育;搭建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平臺,為隨遷兒童“三交”創造機會,如充分利用學校運動會、歌詠比賽以及各種民族傳統節日等有利時機開展“三交”教育;要重視班集體文化建設,營造出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幫助隨遷兒童化解或減輕心理和社交問題。

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悉心指導可以幫助隨遷兒童樹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民族團結的深厚感情,增強“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并掌握“三交”的方法和技巧。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發揮班主任和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對隨遷兒童進行“三交”知識輔導,并通過開設民族常識課或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民族知識、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教育,加強對學生民族團結的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力度、深度、頻度。另外,教師要關注隨遷兒童的心理健康,從內心深處積極接納隨遷兒童,并要教育本地各民族學生不得歧視、排斥他們,積極主動與他們“三交”。

加強學?!叭弧敝贫冉ㄔO。在國外,為促進移民兒童更快更好地融入當地,并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一些中小學校會專門制定移民兒童必須與當地其他種族兒童結交一定數量朋友的規定,以此作為移民兒童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評估的重要依據。民族地區中小學??梢詤⒖紘獾慕涷?,在學校建立“三交”制度,包括“三交”的目標、內容、要求、措施和評估等內容,從而為包括隨遷兒童在內的所有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民族“三交”提供制度保障。

以課程改革促進“三交”教育。課程是教育實施的主要載體,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將隨遷兒童“三交”教育納入課程改革當中。一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內容當中。如在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理念下,把“三交”教育作為思政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可以將各民族傳統體育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幫助學生通過體育活動增進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二是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課程。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本身及所在區域所擁有的人文、自然等獨特資源,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和校本課程,幫助隨遷兒童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利于他們開展“三交”。如在民族地區學??梢蚤_設方言培訓課程,幫助隨遷兒童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方言,從而能夠與其他民族同學更好地溝通交流。

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善校外的“三交”教育

家庭教育提供“三交”的支持和榜樣。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是“三交”的最直接群體構成。隨遷兒童父母對“三交”的意識形態和實際行動都會對子女有著直接影響。首先,家長對“三交”政策要有正確的認識,能夠明白推進“三交”對促進我國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幫助孩子認識到“三交”是國家的民族政策,是關系到國家和個人的重大事項,必須無條件地支持和擁護,并幫助孩子主動樹立起“三交”的理念。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進行“三交”。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通過“三交”不僅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開闊自己的視野,而且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綜合素質都會有所幫助。再其次,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及時發現和矯正孩子對“三交”不正確的觀點和言行,并給予解釋與引導。最后,家長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積極踐行“三交”,主動參與到各種民族團結活動當中,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與當地各民族群眾交朋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起“三交”的榜樣。

社區教育提供“三交”的嵌入平臺。社區是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場所,當下推動建立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正成為我國促進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要求的具體實現路徑。流動人口聚居的社區需要承擔起促進“三交”的主要責任,并對隨遷兒童“三交”教育提供大力支持。一是社區要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組織專門人員對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狀況進行摸底調查,并聘請教育專家或組織志愿者對隨遷兒童進行心理指導和教育幫扶。二是社區要發揮組織活動的優勢,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文體匯演、結親聯誼等活動,促進隨遷兒童與本地各民族兒童互動了解。三是社區要發揮輿論宣傳的優勢,通過發放手冊、宣傳欄(墻)等途徑,對流動人口進行“三交”教育知識宣傳,從而為隨遷兒童創造良好的“三交”外部環境。

自我教育提供“三交”的內生動力?!叭弧弊鳛橐环N社會群體性活動,需要每個個體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接納,并積極踐行。因此,隨遷兒童需要積極調整心態,努力適應在民族地區的學習和生活,加強自我教育,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是不斷學習民族團結知識和其他民族文化來提升自己“三交”的能力,增強信心,培養主動“三交”的意愿。二是敞開心扉接納其他民族文化和群體,要主動與其他民族同學結交朋友,并積極參與到與其他民族群體的互動當中,努力提升自己與其他民族同輩進行“三交”的適應能力。

加強民族地區隨遷兒童“三交”教育對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和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意義重大而深遠。民族地區中小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要承擔起對隨遷兒童民族“三交”教育的重任,通過共同協作,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促進隨遷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業進步。

(作者周軍,系西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0期)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