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28日上午,由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協辦的首屆教育變革與人類發展國際研討會開幕。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此次研討會以“未來教育的新社會契約:從理念到行動”為主題,采用線上會議+中英同傳的方式進行,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7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240余名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南多·M·賴默斯(Fernando M. Reimers)以“社會動員轉變教育文化”為題,介紹了《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的撰寫背景和過程。賴默斯指出,社會對話和社會動員是促進教育變革的動力引擎,只有積極推動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校組織、教師職業、學習生態等五個領域的變革,才能實現未來教育的藍圖和愿景。
亞洲比較教育學會會長、日本九州大學教授愛德華·威克斯(Edward Vickers)以“教育社會契約的兩面性——把教育當作社會問題萬能藥的危險”為題,對《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回顧。威克斯指出,推動社會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轉變,既需要發揮教育廣泛的調節作用,更需要從超越教育的寬廣視角加強社會各界的協同合作。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寶存以“未來教育社會契約的愿景與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為題,對未來教育社會契約的原則、愿景和實現路徑進行了解讀。劉寶存指出,未來教育社會契約與中國的教育改革方向高度契合,中國參與構建未來教育社會契約,一是要在教育目標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聯結、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聯結、人與技術之間的創新聯結;二是要加強有關環境、人文、數字的課程內容;三是要大力支持教師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四是要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教育公平;五是要打造開放、多樣、包容的學校空間;六是要創新科學研究的方式與模式;七是要激勵社會行為主體和校外場域參與教育發展過程;八是要持續打造惠及全民的終身、優質教育體系;九是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的經驗與聲音。
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張民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教育創新與技能開發部主任汪利兵、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緬甸辦事處教育項目官員張延竑、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教育專家肖麗萍圍繞“教育的新社會契約:挑戰與應對”展開圓桌討論。
此次教育變革與人類發展國際研討會就如何理解“面向教育的社會新契約”的內涵、如何推動社會各界將這一理念轉化為自身的日常行動等問題,為中外專家學者搭建了一個分享見解、交流經驗、探討對策的高端學術平臺。研討會下設十個平行會議,與會學者圍繞“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轉型與學習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國際理解教育”“數字化學習”“學前教育變革”“職業教育變革”“高等教育變革”“教育交流與合作”以及“教育籌資”等議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據悉,該研討會將每年舉辦一次,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世界比較教育論壇”活動的有力補充,是我國比較教育學者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平臺。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