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雙減”帶給我們最深刻的體會是:變化最大的是課堂,受益最大的是家長,收獲最大的是學生。
牽好課后服務的“牛鼻子”。在充分調研學生和家長需求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三單式”課程,即“學生選單、學校下單、教師接單”。積極爭取學生家長、高校學生、體育教練、民間藝人、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方面力量,為學生提供文化傳承類、益智創新類、藝術創作類等7個類型的課后服務課程。
校好作業管理的“導航儀”。我們提出了“作業改革”的目標,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作業質量的基礎上,推進分層分類教學的實施,推進作業總量控制和分層作業改革,實行適量供給、限量選做、定量達標,推動“培優提中補弱”序列化、層級化、系統化,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學習效果。
架好家校合作的“和諧梯”。“雙減”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我們堅持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啟動了“家校共育”計劃,利用每月“子曰大講堂”,做好課后服務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引導學生、家長正確認識課后服務的意義、作用。
總之,在“雙減”工作中,我們按照提速、提質、提效“三步走”要求,走好頂層設計“教改路”、算好學校發展“創新賬”、打好學生成長“特色牌”,不斷潑灑“五育”并舉大寫意,繪就“雙減”工作工筆畫。
(本報記者徐德明采訪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03日第2版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