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向父母、親友借上10萬~30萬元,利用已有的品牌效益開加盟店,不但創業成本合理,風險看似也比自己“從零做起”低很多,相對而言更有誘惑力,因此不少創業青年在“沖動”下簽約開加盟店,以為一年半載就可回本,但現實往往不似想象中那么美好。年輕人創業開加盟店容易遇到哪些“坑”?如何規避這些“坑”?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資料圖片)
廣州市區的一家咖啡加盟店
操作全程被監控
任何“不規范”都要罰款
才開張不到兩個月,28歲的阿斌就已著手把奶茶店轉讓出去了。整店轉讓價格為25萬元,包含3年的加盟管理費、設備費用、裝修費用以及店鋪1年的租金等。
阿斌當初加盟這家奶茶店,首先是考慮其口味和品質不錯,他進一步了解后得知,像這家奶茶店一杯20元的飲品,其毛利可以做到12~15元,在簽合同前,加盟主還向阿斌展示了其他加盟商目前每個月的流水,加上客服人員的話術,讓阿斌更加堅信加盟該品牌一定能賺錢,于是很快便簽訂了合同。
但開始經營后不久,阿斌就發現自己“好像被坑了”。“奶茶店的操作間按照要求都裝上了攝像頭,我們做飲品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抓拍下來,任何操作不規范都要罰錢。”
沖咖啡
阿斌舉例,例如做一杯“椰汁拿鐵”,按品牌方的要求必須“先放冰塊、再放椰乳、最后倒咖啡”,一旦順序反了,比如先放椰乳再放冰塊,就要罰1000元;此外,操作臺面上有一個專門用來清洗容器的刷子,這個刷子必須放在指定位置,一旦店員在操作過程中位置放錯了被抓拍下來,便又要罰1500元。“本來我們生意還是不錯的,但有時客人多或者外賣單多時店員往往會手忙腳亂,很容易就把一些操作步驟搞混了,于是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被罰錢。雖然我嘗不出‘先放椰乳’和‘先放冰塊’的兩杯飲品有哪些口味上的差異,但品牌方不管這些,抓一次罰一次。我們的店才剛起步,實是經不起這么罰。”
阿斌現在后悔,當初簽合同時沒有仔細閱讀這些扣罰的細節條款,也沒有和其他加盟商仔細了解情況,只是單純地關注流水和毛利。“利潤是可以的,但就是罰得也多,我感覺自己太年輕,被‘套路’了,只好盡快轉讓止損。”
進貨遭“強賣”
創業小白遇咖啡豆“噩夢”
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律師藍雄聲長年參與各類特許經營案件的代理工作,他告訴記者,商業特許經營(下稱特許經營)是加盟在法律上的專有名詞,而近年來,年輕創業者涉及的特許經營糾紛呈上升趨勢。其中,投資成本低、毛利高的咖啡、奶茶等飲品甜點店是糾紛的“高發區”。
“去年我就經手了一個畢業大學生開咖啡加盟店的糾紛案件。”藍雄聲介紹,2019年,當事人小剛在中山加盟了一家咖啡店。“他當初認為,這個品牌方的經營模式不錯,咖啡豆是自產的,不需要像別的咖啡店一樣到外面買豆子,經營成本看起來較低。”
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小剛卻發現,由于店鋪選址不理想等原因,銷售額一直上不去,而按照合同約定,無論店鋪業績如何,每隔一段時間,小剛都必須向品牌方購買一批咖啡豆,這導致店鋪前期進的豆子還沒消費完,小剛又被迫進貨,最后越做越虧。“品牌方要求小剛至少每兩星期就要向他們買一次咖啡豆,盡管成本才十幾元1斤,但他被迫一次要買50斤,花費將近1000元;此外,品牌方還會搭售給他一些名貴的咖啡豆,而這些豆卻不按斤賣,每袋三四百克,一袋就要七八十元。除了買豆子,加盟合同里面還約定了品牌方定期指導的費用,包括經營策略的調整指導,短視頻號的品牌推廣等,這讓小剛每個月都要搭進去七八千元。”藍雄聲說。
咖啡加盟店
“年輕人創業容易沖動,對事物的把握、定性不夠準確。” 藍雄聲表示,小剛當初沒有認真研讀合同,只看到毛利很高,并且加盟費也就七八萬元,還可以分期支付,原以為1年左右就能回本,但因為沒辦法消耗掉買來的豆子,讓店鋪經營越來越難。而由于存在高昂的違約金,小剛也不愿提前終止合同。最后,該案在法院主持之下調解結案。
多半商品長期“缺貨”
加盟便利店反而不“便利”
除了奶茶和咖啡店,便利店的加盟近年來也出現不少糾紛。藍雄聲介紹,加盟便利店的合同一般會設置得特別長,有主要條款以及配套條款。“主要條款的內容通常較少,以約定加盟時長和加盟費為主,但配套條款就會很長,如約定兩個相同品牌的便利店之間距離不能夠少于多少米、品牌方如何進行配貨等。”藍雄聲表示,這類配套條款往往最容易引起雙方糾紛,比如合同約定“1公里內不能夠出現兩家同樣品牌的便利店”,但品牌方為了賺錢,往往會默許這種情況出現,最終潛移默化地影響原有門店的盈利,從而引發糾紛。
某便利店內(來源:視覺中國)
藍雄聲曾經手一個便利店糾紛個案。該案中,事主花了5萬元左右加盟了一個品牌影響力較弱的便利店,店內的酒水、香煙、零食等都由品牌方負責配貨、補貨,但事主開始經營后才發現,需要配的貨從品牌方那里很難訂到。“很多品類在系統中常年顯示缺貨,一多半無法下單,這導致店內長年只能賣單一品類的商品,如很多飲料訂不到,難以迎合更多顧客的選擇。”事主認為,這與原來的合同約定不一致,無法實現多品類銷售,進而導致經營更加困難,到后面只好通過訴訟方式解除合同。
藍雄聲表示,人們創業加盟便利店主要考慮兩點,其一是便利店的品牌影響力,這是基點;其二是品牌方能夠聯系好所有品類的配貨,如飲料、酒水、零食、薯片等供應商,不需要加盟商再去找,便利性特別強。“這兩點是開便利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實現不了,加盟商必然會有意見,開便利店本來就是薄利多銷,但有些品牌可能是剛做起來,影響力比較弱,加上品類較單一,便急于招加盟商,最終導致雙輸的局面。”
記者調查:
客服多稱“半年能回本”中高端品牌加盟要求高
針對前期采訪了解的情況,記者以想要加盟為由調查了多個茶飲品牌。記者發現,在奶茶咖啡店方面,大部分比較知名的品牌加盟費相對較貴,也非常“愛惜羽毛”,對創業新手開店較為排斥;而一些市場知名度較低的品牌,通常對任何加盟都來者不拒,加盟費也相對低廉,且這些茶飲品牌的客服大都會表示“目前每家加盟店都在盈利,加盟半年到1年左右即可回本。”
一家市場知名度很高的茶飲店客服告訴記者,該品牌之前七八年一直專心做直營店,直到去年才開放加盟。“之前只做直營是為了保證產品品質,更好地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價值。因此我們現在開放加盟也會非常重視加盟商的質量,之前沒有任何餐飲經驗的加盟商我們不會考慮,而對加盟店的選址我們也有明確要求,不符合品牌形象和定位的商場店鋪,即使加盟商覺得再好,我們也不會同意。”
另一家市場定位相對中端的鮮果茶品牌客服告訴記者,他們店在廣州的加盟費將近8萬元,在其他城市則只需5萬元,且目前廣州主城區的店鋪數量已經飽和。“我們要保障每個加盟店的客流,如果大家擠在一塊開,對已經開張的門店不好。”該客服表示,他們在整個廣州已有400多家加盟店。“每家店都是盈利的,每個月的流水從20萬元到40多萬元都有,店里一杯飲品的毛利能占到六成,像20元一杯的飲料,就能賺12元。”
一位顧客在點單(@視覺中國)
這位客服表示,他們并不排斥創業“小白”,但在門店選址上必須要參與。“不能完全任加盟商選位置,因為一家店倒了,會對品牌造成很大傷害。”
該客服還介紹,店鋪內必須安裝攝像頭,對店員的操作進行全程監控。“我們主要是擔心出現一些臟亂差的情況,這是對我們的保護,也是對加盟商的保護。”而當記者提出希望先看看合同文本時,對方則表示必須到簽約時才能看。
在一家知名度比較低的檸檬茶店鋪,客服表示他們的加盟費只需要3萬元,但原料需要每周向他們購買。“檸檬和其他配料、包裝必須從我們這里進貨,現在門店的銷售情況都還不錯,基本投資半年就可以回本了。”而當記者查詢其公司背景時,卻發現該品牌并沒有相關特許經營資質。
律師建議:
市場調研至少1個月加盟前先查輿情和資質
藍雄聲介紹,我國很早就對企業的特許經營活動進行規范,現行有效的相關管理規定包括《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商業特許經營備案管理辦法》《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對于什么樣的企業能開展加盟業務,接受加盟商的投資、開店等都有詳細規定。
藍雄聲
他表示,一些流量明星代言的加盟店尤其需要警惕。“前段時間就倒了不少流量明星代言的奶茶店、火鍋店。這類店鋪的品牌是以明星效應作為主要基石的,一旦明星有負面輿情,旗下的加盟店往往一倒一大片,對加盟商來說,投出去的成本一下子可能就沒有了。”
藍雄聲認為,加盟的很多“套路”都是類似的,品牌方常常會把毛利、成本講得很清楚,讓加盟商看起來覺得“預期還不錯”,但長期做下來常會出現幾類問題。“一是單純靠明星代言效應,一旦明星出現負面輿情,店鋪就沒辦法繼續開;二是各類細碎的扣款;三則是配套條款里面的約定品牌方沒有做到,導致加盟商蒙受損失。”
對于如何規避加盟風險,藍雄聲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是做好市場調研。調研時間一個月以上比較合適,一定要查清楚商家的品牌基石是什么?牢不牢靠?還要調研打算開的店鋪的位置、附近的人流量和人群喜好等。不能單純被低加盟費和客服的話術沖昏頭腦。
第二是調查品牌方的特許經營體系。品牌方是如何開展特許經營業務的?如何管理加盟商,有哪些具體的要求?如果沒有按照規范做,會有什么后果?對品牌方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摸清摸透,要想各種辦法了解清楚。
第三,要去看看品牌方的輿情。查詢該品牌是否有負面新聞,用相關軟件查詢是否有涉訴案件,品牌方是否具有特許經營資質等。特許經營資質可以在商務部官網的商業特許經營信息管理平臺查詢。
第四,建議剛創業的“小白”不要自己獨資開加盟店。因為試錯成本太高,在還不熟悉行情的時候,兩個人以上一起開,遇到問題可以一起商量,對風險進行分擔。
第五,一定要理性分析。當品牌方給出的承諾或者營銷策略跟前期調研完全不一樣時,必須再做了解和調研。尤其當品牌方給出的數據比前期調研的好得太多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合理評估加盟后面會有怎樣的收益。
第六,跟品牌方簽合同前一定要謹慎。加盟合同的文本通常都是特別長的,尤其是一些電子合同,要去盯準每一行小字,要點進去看看是否另外還有合同。一定要仔仔細細地去看完整的合同文本,認為有異議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及時解決。否則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往往就會碰到前期根本無法預見到的糾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