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觀察 >
新材料產業年總產值預計將超8萬億元 連續14年兩位數增長
2024-12-17 17:25:59   來源:中國網財經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標準提升引領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常國武在會上表示,我國推動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邁入了由大到強的新發展階段。

此外,常國武透露,2024年1—11月,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以上,預計全年將超過8萬億元,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發布會現場

原材料工業邁入由大到強的新發展階段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原材料工業包括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增加值占工業的近30%,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領域,也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那么,我國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現狀如何?

“我國推動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邁入了由大到強的新發展階段。”常國武介紹,一是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百萬噸芳烴等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可控。千萬噸級現代化鋼鐵企業工藝技術、設計施工、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等全產業鏈水平處于世界前列,低碳冶金工藝技術世界領先,全球首條純氫冶金中試線實現全流程工藝貫通。水泥、平板玻璃技術裝備全球領先,國際市場占有率超70%。國際先進的500KA以上鋁電解槽產能占比超40%。

二是綠色智能轉型進程加快。建材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噸鋼二氧化硫排放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10%、74%。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每噸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00千瓦時。8.3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重點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原材料工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75%,較“十三五”末提升10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原材料領域累計建成184個國家級智能工廠。

三是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產業集聚區煉化產能占比達70%。建成并通過認定的化工園區708家,產值占石化化工行業70%以上。超900萬噸電解鋁產能有序轉移至清潔能源豐富的地區。企業實力日益壯大,45家原材料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占全球上榜原材料企業近40%;220家原材料企業進入中國制造500強,占比44%;累計培育3000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四是新材料產業加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值由“十三五”末的5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7.6萬億元,年均增速約15%。630℃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鋼等一批新材料實現全球首發,電子級磷酸等一批高端精細化學品實現重大突破,大飛機、航空發動機、集成電路、核電等重大裝備、重大工程材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常國武也指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標推進新型工業化目標任務,原材料工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綠色化轉型面臨較大壓力、數字技術融合應用還不深入,優化升級任務仍然較為艱巨。

原材料領域標準研制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黃瑜介紹,原材料工業標準化工作涵蓋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稀土、黃金等7個領域,“十四五”以來發布了原材料領域國家標準1500余項、行業標準1800余項、重點團體標準1100余項,標準研制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引領產業發展作用不斷增強。

一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底線日益夯實。按照“應強盡強、能強則強”,將電梯用鋼絲繩、熱軋帶肋鋼筋等推薦性國家標準轉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轎車輪胎、載重汽車輪胎、通用硅酸鹽水泥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二是關鍵領域標準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圍繞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發布鋰離子電池材料、民機鋁材等548項新材料行業標準;圍繞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等,發布鋼鐵行業智能工廠評價等15項數字化轉型行業標準;圍繞碳排放碳核算、綠色產品、資源綜合利用等,發布水泥、電解鋁等產品碳足跡,綠色建材產品評價,稀土靶材回收料等496項綠色低碳行業標準。

三是標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不斷推動優勢產品、優勢技術轉化為國際標準,已主導發布142項,立項212項,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

黃瑜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我們在推動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的同時,積極將行業經驗、技術轉化為標準,固化工作成效、引領高質量發展。比如,過去化工園區建設標準側重于選址、規劃、管理等基本要求,缺少引導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型指標。在充分調研我國園區現狀水平、凝練優質園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編制發布《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化工園區競爭力評價導則》行業標準,明確了開展化工園區競爭力、智慧化水平評價的流程、評價體系和方法,引導園區在產業經濟、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智慧化轉型等方面對標先進改造提升,為提升競爭力和發展水平提供指引。

預計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全年將超8萬億元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常國武介紹,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4年1—11月,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以上,預計全年將超過8萬億元,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具體來看,我國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超硬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規模居世界前列。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新材料規上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同時培育一大批新材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領域新材料企業國際影響力持續彰顯。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建設了生產應用驗證、測試評價、資源共享等30余個新材料重點平臺,今年印發了新材料大數據中心和中試平臺建設指南,平臺累計服務企業17.2萬家,提供超過2000次關鍵材料應用驗證、100萬次測試評價服務。部分領域科技成果率先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全球首次應用于商業化運營地鐵列車關鍵承載部件,高溫超導材料支撐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連續穩定供電超1000天。

常國武強調,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保障重大應用的現實需求和實現材料先行的長遠發展為目標,以補短板、拉長板、鑄新板為主線,加快壯大新材料產業,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加快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方面,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材料,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貨架產品”供給能力方面,加強技術優勢材料迭代升級,提升市場優勢材料核心競爭力,前瞻布局前沿材料,實現“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

持續優化創新平臺體系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完善提升已布局平臺公共服務能力基礎上,組織實施新材料重點平臺二期工程,推進新材料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培育一批新材料中試平臺。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方面,實施新版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政策,加強新材料標準統籌協調,強化新材料產融合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