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8866字,閱讀大約需要18分鐘
文 財信研究院宏觀團隊
伍超明 胡文艷
【資料圖】
核心觀點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市場對明年消費回暖,成為經濟修復主動力充滿期待。本文通過分析海外主要經濟體疫情防控優化路徑、表現及對消費的影響,嘗試對2023年國內消費增速作出預判。
一、海外防疫優化路徑、表現及對消費的影響
海外防疫優化路徑可分為三大放松階段,放開節奏美歐快于日韓、東南亞。2020年為防控放松與收緊的反復嘗試階段;2021年為全面啟動放松階段;2022年為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從放松節奏看,各經濟體存在較大差別,典型的主要有美歐低疫苗接種率下的快步放松模式,新加坡等亞洲地區較高疫苗接種率下的穩步放松模式,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日韓模式。
海外防控放松后,疫情演變呈現三大特征。特征一:從感染率看,防疫放開后感染率持續攀升難以避免,且最終感染率水平與所選防疫路徑相關性不大。特征二:從醫療資源的占用看,多數國家疫情爆發高峰期重癥救助資源短期承壓,普通病床供給卻相對充足。特征三:從死亡率看,多國新冠死亡率已接近或低于流感水平。
海外防控放松對消費的影響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總體影響,防控放松對消費的提振明顯,僅放松初期存在約一個季度的拖累,隨著時間推移,疫情反彈對消費的沖擊總體趨弱。二是恢復程度,除美國外,多數經濟體消費增速較疫前有所損失,存在疫后“疤痕效應”,消費全面恢復需要時間和過程。三是恢復彈性不一,疫后耐用品、必需品消費往往更抗跌,但防控放松后服務消費修復彈性明顯更大。
二、2023年我國消費增速恢復高度怎么看
2023年我國消費增速反彈源于四方面的驅動因素。一是經濟、就業恢復支撐居民收入回升,對居民消費能力形成提振。二是充足的居民儲蓄“余糧”,為消費改善提供重要動力保障。三是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將推動消費場景恢復,并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費意愿,對消費恢復形成有力支撐。四是極低的基數也為消費增速反彈提供助力。
預計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增長8-12%,社零約增長7-11%。一方面,預計2023年名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長7-8%;另一方面,根據海外經驗,假定2023年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可恢復2020年降幅的五成、七成和九成,可測算出2023年名義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增長8.1%-11.9%,名義社零約增長7.1-10.9%。
2023年消費增速讀數總體偏高,與其極低的基數密不可分,剔除基數效應后我國消費增速較疫前趨勢水平仍損失較多。如2020-2023年,名義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四年復合平均增速約6%,名義社零四年復合平均增速約4%,分別較疫前2019年值低2.5和4個百分點。
風險提示:國內疫情演變超出預期,海外出現經濟金融危機
正文
2019年末以來,全球抗疫已走過三個年頭。隨著疫情進入奧密克戎變異株時代,其致病性明顯減弱、傳染性大幅提升,加上疫苗接種得到普及和防控經驗不斷積累,海外部分國家已大幅放松疫情防控,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近期國內疫情防控政策也在不斷優化。以鄰為鑒,未來我國疫情防控優化路徑如何演繹?對消費的影響幾何?2023年國內消費增速高度怎么看?本文先分析海外主要經濟體疫情防控優化路徑、表現及對消費的影響,再嘗試對2023年國內消費增速作出預判。
一、海外疫情防控優化路徑及表現
(一)海外防疫路徑:歷經三階段放松,放開節奏美歐快于日韓、東南亞
以牛津大學公布的疫情防控嚴格指數 和各國發布的重要防疫政策為主要衡量標準,我們總結了美、英、德、日、韓、新加坡、越南、香港等經濟體及地區疫情防控優化路徑,發現其均可分成三大放松階段(見圖1-4):一是2020年防控放松與收緊的反復嘗試階段;二是2021年全面啟動放松階段;三是2022年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但由于各國醫療資源水平、人口年齡結構、文化意識形態等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國家在放松節奏上存在區別,典型的主要有美歐低疫苗接種率下的快步放松模式、新加坡等亞洲地區較高疫苗接種率下的穩步放松模式,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日韓模式(見圖1-4)。
1、美歐模式:低疫苗接種率下的快步放松
美、歐疫情走勢和感染高峰期雖有所錯位,但其醫療資源水平、人口年齡結構和文化意識形態較為接近,美歐疫情防控優化思路與路徑總體上一致性較高,政策調整節奏僅在月度級別存在一些差異。具體來看,可分成以下三大放松階段(見圖1-2):
一是疫后首輪放松嘗試期(2020年5-10月):2020年5月份前后美歐疫情邊際小幅好轉,美、英、德等國均嘗試放松了疫情防控政策,如5月份美國科羅拉多等州政府陸續撤銷居家令、英國放寬了封城政策,德國開始允許有限度解封。但彼時疫苗尚未開始接種,隨著當年秋冬季節德爾塔變異毒株在全球范圍內流行,美歐疫情大幅惡化,醫療資源遭遇擠兌,倒逼其四季度重新大幅收緊防疫政策。
二是低疫苗接種率下開啟快速放松之旅(2021年2-10月):隨著美歐德爾塔變異毒株流行階段逐漸過去,加上氣溫回升,2021年2、3月份美、英、德在各自疫苗接種率還處于偏低水平時,就先后重新開始大幅放松疫情管控,期間三者嚴格指數最大降幅分別約25、45和50(見圖1-2)。放松過程中,美、英、德將抗疫重點放在加快疫苗接種上,盡管疫情出現反彈,但并未再大幅收緊防控措施,導致其新冠感染人數持續居高不下。一直到當年秋冬季節,奧密克戎新變異毒株在全球大幅擴散,美、英、德紛紛迎來最強疫情感染高峰,三者防疫放松步伐才有所放緩。
三是逐步走向共存階段(2022年2、3月至今):隨著美歐奧密克戎流行階段逐漸過去,加之新一年氣溫回升和疫苗接種率達到75%以上的高位,2022年2、3月份美歐各國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美英德嚴格指數均快速降至20附近甚至以下的低位,大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均已解除。
2、新加坡、越南、香港模式:較高疫苗接種率下的穩步放松
與美歐相比,新加坡、越南、香港地區疫情防控放松路徑更為穩健,具體而言,也可分為三個階段(見圖1和圖3):
一是抗疫初期防控放松與收緊的反復期(2020年5月-2021年中):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香港地區,均采用了相對嚴格的防疫政策,以實現“清零”目標,保證了較低的新冠感染水平。期間隨著疫情邊際好轉,各國防控措施會相機放寬調整,但一旦出現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將再度明顯收緊。
二是較高疫苗接種率下穩步放開過渡期(2021年6-10月):進入抗疫第二個年頭,全球疫情長期化特征更加明顯,為此,以新加坡政府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加快本國疫苗接種速度,另一方面開始先后調整防疫政策,放棄清零策略。如2021年6月份,新加坡防疫部門在本國疫苗接種率已接近60%的情況下,公開發表《與冠病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開始穩步放開防疫政策。但受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病毒接連在亞洲地區流行的影響,本階段新加坡、越南和香港的防控放松力度均較小,在2021年冬季和2022年初,香港嚴格指數甚至再次大幅回升。
三是大幅放開逐步走向共存階段(2022年3月至今):2022年二季度以來,隨著氣溫回升,奧密克戎在亞洲地區的第一輪流行逐漸過去,加上疫苗接種率達到80%甚至90%以上的高位,新加坡、越南、香港紛紛選擇大幅放松疫情管控,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階段。在此期間,新加坡和越南將嚴格指數降至20左右的低位,香港嚴格指數仍接近40左右,但較前期高點亦大幅回落約30。
3、日韓模式:介于美歐和東南亞模式之間,偏穩健地放松
日韓防疫優化路徑,在放松時點與力度上,介于美歐和東南亞模式之間,但總體上仍屬于偏穩健地放松。具體看(見圖1和圖4):第一階段放松(2020年4-7月),日、韓均較為謹慎,放松時間偏短且很快再度收緊,保證了兩國當時較低的感染率。第二階段放松(2021年6-11月),日、韓將疫苗接種率由20%左右快速提升至80%附近,且本階段兩者防疫放松力度均較為溫和。第三階段放松(2022年3月底至今),日、韓有所分化,如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毒株連續三輪的大爆發,日本防疫措施放松步伐仍偏穩健,截至目前嚴格指數仍在30以上,韓國則選擇快速將嚴格指數降至10左右,但其代價是新冠感染率快速飆升至50%以上,在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前列。
(二)海外防控放松后,疫情演變呈現三大特征
采用不同防疫路徑的國家,防疫效果和疫情演變趨勢既有差異也存在一些共性,主要呈現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從感染率看,防疫放開后感染率持續攀升難以避免,且最終感染率水平與所選防疫路徑相關性不大。一方面,各國放棄清零政策開啟放松之路后,無論是美歐、日韓還是新加坡等其他經濟體均迎來多輪疫情爆發,新冠感染率均持續攀升(見圖5-7),且經驗顯示,疫情爆發高峰期多出現在秋冬季節。另一方面,盡管韓國、新加坡等疫情防控放松節奏較美歐更慢、更晚,但前兩者新冠感染率已大幅高于美、英,分別達到50%以上和40%左右,日本、香港、越南感染率偏低或與其疫情放松更謹慎和新冠檢測明顯減少相關。
二是從醫療資源的占用看,多數國家疫情爆發高峰期重癥救助資源短期承壓,普通病床供給相對充足。一方面,近半年來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引發的重癥率已明顯降低,但在疫情高峰期間,各國每十萬人中重癥新冠患者人數仍會達到1-2人左右(見圖8),韓國、新加坡每十萬人中每周新增重癥新冠患者約0.5-1人(見圖9)。與目前各國擁有的重癥醫療資源供給能力相比(見圖10),奧密克戎疫情爆發高峰,美、德等國新冠重癥病床占用率已不足10%,其面臨的擠兌壓力較前兩年明顯下降;日、英、韓、新加坡等國新冠重癥病床占用率或接近20%,重癥救助資源短期內依舊承壓。2020年我國每十萬人ICU床位僅4.5張,與發達經濟體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國內疫情進入爆發高峰期,短期內重癥醫療資源可能面臨一定壓力。另一方面,從各國住院情況看,近半年來疫情高峰期每十萬人每周新增住院新冠患者數均在25人以下(見圖11),相比各國目前擁有的床位數資源,占比多不足5%,供給相對充足。
三是從死亡率看,多國新冠死亡率已接近或低于流感水平。從疫情發生以來的累計新冠死亡率(累計死亡病例數/累計確診病例數)看,多數國家均已明顯下降,新加坡、韓國等部分國家已分別降至0.8‰、1.1‰,已經接近或低于1‰流感水平(見圖12)。從奧密克戎流行階段新冠死亡率(2022年1-11月死亡病例數/確診病例數)看,美、英、德、日、韓、越南等國均已低于0.6%,新加坡甚至已降至約0.5‰,僅為流感的一半左右(見圖13)。
二、海外防控放松對消費的影響
(一)總體看:防控放松對消費的提振顯著,僅放松初期存在約一個季度的拖累
一是海外經驗顯示,各經濟體不再堅持清零政策、不再大范圍收緊疫情防控,逐步開啟放松之路后,消費增速大都呈持續復蘇態勢。如美、英、德、日、韓、新加坡等經濟體,自2021年先后啟動放松以來,剔除基數效應的實際私人消費增速和名義商品零售增速均總體呈回升走勢(見圖14-17)。
二是首次大范圍放松防控初期,部分經濟體居民外出活動和消費增速可能會受到約一個季度的影響(見圖17和19),但后續的疫情反彈對消費的沖擊總體趨弱。如2021年新加坡、韓國等經濟體放棄清零、開始放松防控初期,遭遇德爾塔毒株蔓延擴散,導致病例數攀升、居民出行減少,消費增速短期內有所回落,但這種影響僅約一個季度左右;2022年一季度香港放松防控初期,其消費增速曾回落,一個季度后也重回升勢(見圖15、17、19)。此外,防控放松后疫情會有周期性反彈,但隨著居民對病毒的恐懼下降,加上奧密克戎毒性減弱,疫情反復對各經濟體消費的沖擊邊際弱化,如2022年以來韓國、新加坡接連遭遇多輪疫情反彈,但其對消費影響已較為有限(見圖17和19)。
三是從消費恢復節奏看,美歐和亞洲地區存在區別。美歐各國消費恢復最快的階段為2021年啟動開放階段,步入共存階段后消費恢復趨于放緩。這一方面與美歐2021年疫情防控放松步子較大,居民外出活動在當年就已接近常態水平相關(見圖18);另一方面疫后美歐強有力的刺激政策在2021年釋放對消費形成支撐, 2022年共存階段美歐貨幣政策開始收緊,經濟趨于放緩,對消費形成拖累。亞洲新加坡、韓國等經濟體,2021年啟動放松初期,防控放寬步子較小、居民仍有一定恐懼心理,導致消費恢復偏慢;但2022年走向共存階段后,亞洲多國及地區消費恢復明顯提速(見圖15和17)。
(二)從恢復程度看:除美國外,多數經濟體消費增速較疫前有所損失
盡管放松防控能對消費形成提振,但疫后多數國家消費增速面臨一定損失,難以恢復到疫前水平。如從2020-2022年三季度私人消費支出三年平均增速看,僅美國早已恢復至疫前2019年水平,韓國、新加坡增速雖已轉正,但與各自疫前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德國、香港、日本、英國三年平均消費增速則均仍為負(見圖20)。
各經濟體消費恢復程度存在差異,主要與消費場景、居民消費意愿、居民收入就業恢復情況和財政刺激力度不同相關。如美國消費修復領先,與其居民出行恢復更快(見圖18),財政刺激力度強勁推動居民收入增速、失業率均已優于疫前水平(見圖21-22),以及居民消費意愿快速回升,儲蓄率已低于疫前水平密切相關(見圖23)。新加坡、韓國消費恢復程度靠前,也與其收入、就業恢復更好,儲蓄釋放較多相關(見圖21-23)。日本、香港收入、就業等恢復不足,儲蓄釋放偏慢,則是其消費恢復偏弱的主因。德國、英國收入、就業恢復較快,但受俄烏沖突和高通脹的拖累,導致其消費恢復亦偏弱。
(三)分結構看:耐用品、必需品疫后更抗跌,服務消費后期修復彈性大
以美國為例,受益于疫后強有力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和對服務類商品的替代效應,美國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費增速受疫情沖擊更小,且2020年三季度開始出現報復性消費,增速大幅超出疫情水平,但2021年下半年疫情放開后兩者增速則趨于回落(見圖24)。相比之下,美國服務消費恢復更慢,自2021年疫情防控全面放開后,增速才明顯回升,逐漸由負轉正,且疫情防控基本全部放開后,服務消費也并未出現報復性消費,整體增速僅恢復至與疫情相當的水平(見圖24)。
韓國方面,疫情發生以來,食品飲料、住房水電、衛生保健等必需消費品增速整體穩健,多數時間維持較快的正增長,2021年下半年疫情防控放松后上述商品類別的消費增速反而有所回落(見圖25)。與之相反,疫情爆發初期,韓國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教育、服裝鞋類等接觸類和與出行相關的消費增速遭遇重創,但隨著疫情防控逐步放開,三者增速降幅持續大幅收窄。
新加坡方面,疫情發生初期,僅與必需消費品相關的超市及大賣場、小超市及便利店零售銷售指數維持較快增長或保持穩健,其他商品類別消費悉數回落(見圖26)。隨著疫情沖擊最大的階段過去,加之防控措施逐步放開,2021年開始新加坡計算機電信設備、娛樂休閑、家具家電和服裝鞋類零售指數持續抬升,其中計算機電信設備零售指數上漲的最高,表明相關消費出現報復式上漲;服裝鞋類零售指數恢復彈性最大,其2022年三季度值較2021年初的低點已上漲一倍以上。但受疫情對居民就業收入整體上仍帶來一定損傷的影響,新加坡機動車輛等高價值的非必需品零售指數恢復偏弱,居民消費相比疫前更趨謹慎。
三、2023年我國消費增速恢復高度怎么看
(一)未來我國防疫放松路徑推演:大概率分為兩個階段
目前我國嚴格指數為60-70之間,與2021年6月份新加坡宣布放棄清零策略,全面啟動放松的時期相當,根據海外經驗,預計未來我國防疫放松路徑大概率分兩步走。
一是全面放松前的過渡階段,預計為2022年11月至2023年一季度。根據海外經驗,在與病毒共存之前,多數經濟體均經歷了一段加快放松的過程。在此階段,各經濟體新冠感染率面臨一定攀升壓力(美歐升至25-30%附近,新加坡、韓國升至20-25%,越南、香港、日本仍低于10%),但隨著患病人數增加,加上政府對病毒危害、患者治療的科學引導,居民恐慌心理將趨于緩解,對放開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此外,對于過渡階段的持續時長,海外不同經濟體存在較大差異,但基本都會延續至冬季疫情爆發高峰之后,即延續至新一年的一季度前后。國內防疫二十條的發布,意味著疫情防控已進入加快放松的新階段,預計該過程持續至本輪冬季疫情爆發高峰之后,即2023年一季度的概率偏大。
二是走向共存回歸正常化階段,預計大概率為2023年二季度前后。原因有三:其一,國際經驗顯示,隨著冬季疫情高峰過去,加上氣溫回升和疫苗接種率達到偏高水平,海外絕大多數經濟體均選擇在3月份前后,基本全部取消疫情管控,走向共存階段。其二,國際經驗顯示,老年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且出現重癥和死亡的比例最高,其疫苗接種水平是防疫放開的重要考量因素。截至11月末,我國80歲以上老人全程接種率為65.8%,多地要求到明年1月份80歲以上老人至少一針接種率要達到90%以上,為后續全面放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三,國內知名醫學專家團隊預測模型顯示,樂觀估計明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國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生活狀態。
(二)預計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增長8-12%,社零約增長7-11%
1、2023年消費增速反彈源于四方面的驅動因素
一是經濟、就業恢復支撐居民收入回升,對居民消費能力形成提振。受疫情超預期反彈,地產投資等需求收縮,以及市場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的影響,2022年國內經濟增速大概率降至2.9%左右,低于潛在增速水平較多,同時31個大城市城鎮失業率和16-24歲青年人口失業率也均較去年明顯提升,拖累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展望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穩地產和穩預期政策發力顯效,國內經濟活動恢復可期,居民就業和收入有望相應改善,居民消費潛能有望得到增強。
二是充足的居民儲蓄余糧,為消費改善提供重要動力保障。疫情發生三年來,國內居民積攢了大量的儲蓄余糧,居民儲蓄存款年均增加約12.5萬億元,為疫情前五年年均增幅的1.9倍左右(見圖27)。根據海外的經驗,疫情放開將成為居民部門儲蓄存款轉化為消費的重要催化因素。如2022年三季度,美國居民儲蓄率已低于疫前水平,德國、新加坡、韓國等其他經濟體儲蓄率也均較前兩年明顯回落(見圖23)。
三是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將推動消費場景恢復,并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費意愿,對消費恢復形成有力支撐。一方面,國內社零增速與反映居民出行的100城擁堵延時指數走勢高度相關(見圖28),未來隨著防疫政策持續優化調整,加上疫情形勢平穩后,居民消費場景有望加快恢復,居民出行和消費意愿將趨于改善,對消費恢復形成支撐。另一方面,根據前文的海外經驗,疫情防控放松后經濟體消費增速均迎來顯著回升。
四是極低的基數,也為消費增速反彈提供助力。2020-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4%,增速較疫情前已下降約一半,預計2022年將進一步下降至1%左右,連續三年低增長對2023年消費增速提高也有較強支撐。
2、預計2023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增長8-12%,社零約增長7-11%
疫情形勢與防控政策的變化,仍是影響我國消費恢復的最關鍵因素。根據前文的分析,2023年我國防疫放松路徑大概率分兩步走,與多數經濟體2022年所經歷的路徑、節奏類似。因此,本文主要參考海外經濟體2022年消費恢復經驗,對我國2023年消費增速進行預判。根據公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文分別從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兩方面進行分析。
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近年來我國實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實際GDP增速高度一致(見圖29),為兼顧2025年“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和2035年GDP總量翻一番目標,預計2023年實際GDP增速目標定為5.0-5.5%左右(詳見報告《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0-5.5%較合適》),同時假定收入價格指數約增長2-2.5%(歷史經驗顯示,名義與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差與CPI增速較為接近,預計2023年CPI約增長2-2.5%),得到2023年名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長7-8%。
從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看,疫情防控逐步放開后,海外多數經濟體出現居民消費支出增速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情況,反映出邊際消費傾向的恢復是疫后消費增速反彈的重要推動力(見圖30-31)。但各國邊際消費傾向的恢復程度存在較大區別,如受益于較早放開防控和進行了大規模的現金補貼,美歐等經濟體邊際消費傾向恢復較好,2022年前三季度美國邊際消費傾向已高于疫前同期水平,德國也已基本恢復至疫前同期水平附近;相比之下,新加坡、日本2022年前三季度邊際消費傾向較2020年同期的回升幅度,僅為2020年降幅(即2020年值較2018-2019年兩年均值的回落幅度)的六成左右,同期國內僅恢復約四成(見圖32)。
展望2023年,我國疫情防控放松路徑與新加坡、日本等亞洲模式較為接近,但國內居民積攢的儲蓄余糧充足、老年人口占比更小、放開時疫苗接種率更高、刺激政策空間猶存,預計未來邊際消費傾向的修復程度或略好于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但難以像美歐一樣完全恢復。因此,假定2023年國內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存在三種恢復情景(見表1),即分別恢復2020年降幅的五成、七成和九成,再結合名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長7-8%,可測算出2023年名義人均消費支出約增長8.1%-11.9%。
根據歷史經驗,2019年與2021年消費恢復階段,名義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平均高于同期名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下同)增速約1個百分點(見圖34),因此預計2023年名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增長7.1-10.9%。
2023年消費增速讀數總體偏高,與其極低的基數密不可分,剔除基數效應后我國消費增速較疫前趨勢水平仍損失較多,如2020-2023年,名義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四年復合平均增速約6%,名義社零四年復合平均增速約4%,分別較疫前2019年值低2.5和4個百分點。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時,并不表明這些內容代表本人觀點,其目的只是供訪問者交流與參考。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微信號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微信號內容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微信號所涉內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微信號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微信號內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微信號內容(除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
本人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