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供圖 |
(資料圖片)
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11月10日,人民銀行發布最新的金融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10月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6152億元,同比少增2110億元;10月社融增量為907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億元。
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6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8%,比上年同期高3.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速。
受訪專家指出,10月金融數據低于市場預期,反映當前市場主體預期偏弱,寬信用進程有所放緩。當前,擴內需必要性進一步加大,國內通脹緩和打開政策調控空間,應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繼續推動基建、制造業、房地產等領域的擴張,助力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10月企業中長期
貸款表現不俗
10月信貸社融數據整體低于市場預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社會融資增量規模都從上個月的同比多增轉為少增。
從新增信貸結構看,10月住戶貸款減少18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1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32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2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84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623億元。整體來看,10月信貸結構呈現“居民端偏弱、企業端較強”的特點。
10月份,居民端貸款較為疲弱,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10月多地疫情反復,消費類信用活動景氣度低迷,非制造業PMI服務活動也在榮枯線之下,帶動居民短貸走低。而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幅度較上月大幅收縮,主要在于10月地產銷售旺季不旺,購房者觀望情緒仍濃。
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則在當月表現不俗。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表現較好在于當月企業經營預期持續改善,企業融資需求回暖,疊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保交房”專項借款、專項債結存限額等加速資金落地。預計隨著設備更新改造貸款的加速落地,企業中長期貸款有望繼續回暖并維持較高景氣度。
從社融增量結構看,10月份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431億元,同比少增3321億元;委托貸款增加470億元,同比多增643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325億元,同比多64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2791億元,同比少3376億元。
溫彬指出, 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和政府債券融資是10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前者同比少增主要在于高基數效應和內生融資需求偏弱,后者盡管在10月有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加快盤活,但受到當月國債到期量較大以及專項債發行節奏錯位影響。
“本階段應相對弱化對于社融的關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于信貸增長總量和結構的分析上。”光大證券(601788)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記者表示,本階段的社融數據不太能精確、同步反映出實體經濟所獲得的資金規模,社融增速的變化也較難觀測出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的強弱。
擴內需必要性加大
金融政策加碼空間打開
10月末,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分別為11.8%、10.3%、11.1%,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出當前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另一方面,10月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經營和投資活動有待進一步修復。
龐溟表示,在穩預期、穩主體、穩就業、穩民生、穩增長的政策背景下,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整體上仍將維持適度寬松基調,社融數據仍將持續改善。流動性仍將保持合理充裕,但項目資金、實物工作量、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和彈性增強等因素有可能導致資金面波動性加大。
綜合10月金融數據和進出口數據來看,當前我國需求側呈現內需偏弱外需回落態勢,擴大內需的必要性上升。廣發證券(000776)首席經濟學家郭磊表示,擴大內需既涉及逐步優化消費環境,又涉及穩固定資產投資,因此信貸總量和金融條件的支持必不可少。而當前國內通脹放緩,則打開了信貸和金融政策空間。
在張旭看來,相較于中期借貸便利(MLF)降息,后續降準的可能性或更大。人民銀行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向金融市場提供資金。屆時“降準+MLF縮量”的組合有可能成為一個政策選項,其可以在不形成“大水漫灌”的同時向銀行提供低成本的長期資金,增加信貸投放能力,促進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