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觀察 >
“不差錢”諾獎基金資產也曾巨額縮水 獲獎者晚一年拿獎金 購買力可能縮水一半
2020-10-08 21:25:48   來源:騰訊新聞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以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命名的諾貝爾獎堪稱全球科學界的最高獎項。為兌現諾貝爾本人的意愿——諾獎獎金達到大學教授20年的工資收入,歷年諾獎金額整體維持上漲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設立獎項時,拿出的遺產總額僅為3100萬瑞典克朗,而從首次頒發至今的120年里,諾獎總資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超過了43億瑞典克朗,增長140倍。

這堪稱理財奇跡的操作,是怎樣做到的?跟著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是個好主意嗎?

晚一年拿獎,獎金購買力可能縮水一半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聊聊獎金的問題。如上文所說,諾獎獎金賬面金額從最初的15萬瑞典克朗,上漲到今年的1000萬,基本處于上升趨勢。但扣除物價因素,則大相徑庭。

兩次世界大戰前后,扣除物價因素后,諾獎獎金的“含金量”遭遇了大幅回撤,僅為獎項設立時的28%,晚一年拿獎,購買力可能縮水一半。而2001年達到最初的141%。

諾獎獎金“追不上”北京房價

諾獎獎金也是在年年增長,但卻被北京房價跑贏。

以兩位中國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和屠呦呦來相比,由于前幾年諾獎未上調獎金額度,莫言與屠呦呦該科目的獎金都為800萬克朗,區別是莫言,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屠呦呦是連同,同項目組織內的另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折合人民幣的話,莫言的文學獎大概是700余萬,而屠呦呦的諾獎最后是300多萬。

而2012年到2015年正是房價飛速上漲時期,特別是北京,再加上各個地段及學區房的法力加持,就出現了當時莫言在獲獎之后感嘆終于可以在北京買房了,而屠呦呦獲獎之后卻玩笑只能在北京買個客廳的有趣場景。

“不差錢”的諾獎基金資產也曾巨額縮水

一開始,基金完全依照諾貝爾“不動本金”的遺囑進行安全投資,例如:放銀行定存,不能買股票等,但隨著投資不佳,且每年要頒發的金額頗多,到了1953年諾獎基金的總資產流失超2/3。

幸運的是,諾貝爾基金會在1946年獲得了瑞典政府授予的免稅資格。眼看著資產消耗殆盡,基金會理事會也于1953年調整了投資策略,將原先只準存放銀行與買公債的基金轉向投資股票和房地產。根據其2019年的財報顯示,獎池實際金額達到設立之初的242%。

將錢投入股市,資產隨股票指數數十倍上漲

這一套力挽狂瀾的操作背后,是諾貝爾基金會延續著嚴格的投資原則。

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目標,是在風險足夠分散的基礎上實現至少3.5%的年均實際回報率,并基于逐漸磨合出一個投資組合:55%的股票+10%的固定收益資產+10%的房地產+25%的另類資產。

這個分布每年在一定范圍內動態調整。以2019年為例,投資組合的47%為股票基金和股指期權、9%為房地產基金、13%為固定收益資產、31%為另類資產,另外還有0.1%的應計貨幣對沖損失。

從貢獻來看,投資比例過半的股票發揮巨大的作用。以穩健市場美國為例,如道瓊斯指數下的主力股票,1953年諾貝爾基金正式投資股市時,道瓊斯指數僅為292點,現已達27000點,暴漲95倍。

投資收益能媲美“股神”巴菲特嗎?

那么,跟大部分基金相比,諾貝爾基金的收益率處于怎樣的水平?更進一步,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效果能媲美股神巴菲特嗎?

1957年至2018年到62年間,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是19.91%。這62年間,只有2001年和2008年出現過虧損,其余年份均盈利。

而1975年之前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狀況是空白,為了直觀對比,下圖列示2010年以來諾貝爾基金、伯克希爾哈撒韋、標普500指數收益率情況,可以看出除了個別年以外,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收益率都在諾獎之上,但諾貝爾獎基金的收益波動更小。(李彥麗 關皓)

關鍵詞: 諾貝爾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