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胸外科肺癌專業40年,近年來幾乎每天都和肺小結節、肺癌打交道,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有一句話逢科普必談——發現肺小結節不要焦慮,也不要聽之任之,科學管理很重要,預防肺癌從遠離“三霾五氣”做起。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肺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第一位。國家健康科普專家支修益認為,只有科普宣傳有效到位、大家重視早診和篩查,才能讓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和家屬不再恐懼癌癥。近年來肺癌診療的新技術、上市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不斷涌現,使更多中晚期肺癌患者能坦然面對并規范科學地治療肺癌。
有效科普讓流言、謠言、謊言不攻自破
“從醫40年,我沒有從事別的領域,一直在做肺癌早診和以外科手術為主體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支修益有許多病人隨訪了二三十年,這些病人進行了科學規范的治療后,生活和工作都回歸正常。“有一位老師是我25年前的病人,他久咳不愈,讀到了我在報紙上的科普專欄,到醫院做了胸部CT檢查,確診為中期肺癌,當時進行了手術治療和術后輔助化療,如今他依舊活躍在教學崗位上,帶出了很多優秀學生。每每看到這樣的病人,我就更能感受到科普的意義。”
在肺癌防治上,支修益始終不言放棄。“一方面,民眾對癌癥核心知識的知曉率不高,很多人充耳不聞、聞而不問,認為只有年紀大了才會得腫瘤,這些認識誤區還沒被糾正過來;另一方面,腫瘤防治科普入戶的速度太慢,會講大白話的臨床專家太少,給基層醫務人員和主流媒體可二次傳播的腫瘤防治信息太稀缺。”
“我們在日常門診中發現,患者提出的問題中有90%的內容有重合,醫生就要做有心人,將肺癌診療過程中患者和家屬的常見問題整理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通過主流媒體傳播出去。這樣,既能減輕醫生門診的工作量,還能幫助患者和家屬增長肺癌防控和診療的知識,有助于醫患溝通。”
科普之路的同行者越來越多,大家的目標也愈發清晰——腫瘤防治科普的重要意義在于及時止住流言、科學揭穿謊言、徹底粉碎謠言。支修益說:“我們不僅在每年的2月4日世界癌癥日、4月15日—21日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5月31日世界無煙日、11月17日世界肺癌日,這些固定時間段進行腫瘤科普宣傳,還把科普節目作為日常可持續的項目去開展,做到既能激勵醫生積極參與,又讓更多人群知曉癌癥防治的最新知識和技術手段。”
經常下基層的支修益,感受到百姓對科普的需求度很高,“如果我們科普不到位、不與時俱進,偽科學就會乘虛而入。這次2022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科普宣傳也是如此,既有腫瘤防治動漫形象的征集,也有權威專家科普作品,還有走進基層的科普講座、肺癌篩查和義診服務,這樣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不僅要在大會前后掀高潮,更應該全年覆蓋、長期堅持。”
支修益提出,科普也是生產力,科普宣傳需要有正常的生產鏈,培養專家團隊、鎖定高危人群,同時注入更多新內容,如預防的新概念、篩查的新手段、診斷的新方法、治療的新規范,讓真正的防治癌癥知識充盈主流媒體,讓謠言不攻自破。
預防肺癌要遠離“三霾五氣”
現代醫學技術精進,很多中晚期肺癌病人都得到了不錯的治療效果。但從醫學本質而言,預防才是關鍵。對于肺癌早防早治的迫切性,支修益深有體會:肺癌是一種慢性生活方式病,1/3的肺癌可以通過健康生活方式預防,1/3的肺癌通過篩查可以實現臨床治愈。
支修益提倡在全社會推廣肺癌早期篩查,特別要提醒中老年朋友定期參加防癌體檢,重視胸部CT在早期肺癌篩查中的作用,肺癌高危人群一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此外,支修益提倡以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預防肺癌,特別是要遠離“三霾五氣”。
何為“三霾”?支修益解釋,“三霾”為室外霧霾、室內煙霾、內心陰霾;“五氣”則是室外大氣污染,包括可吸入顆粒物PM2.5、室內的煙氣、廚房的油煙氣、房屋裝修裝飾材料中的有害氣體以及長時間心里生的悶氣。“我們不僅要堅持綠色出行,減少在霧霾天氣外出,更要關注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室內煙霾,比如煙草的煙氣、廚房的油煙氣和房屋裝修帶來的室內空氣污染。”
支修益從煙草的煙氣開始解釋,煙草的煙氣包括一手煙、二手煙、三手煙,如果長時間暴露于室內煙霾,自己和家人的肺健康都會受到影響,“而廚房油煙氣與日常烹飪方式息息相關,炒菜時如果不始終開著抽油煙機,屋內的PM2.5也會爆表,經常使用煎炸爆炒,廚房油煙污染指數高。所以,我們要盡量減少煎炸爆炒,不要在室內燒烤,烹飪結束后再讓油煙機工作一會兒,保持生活環境的空氣清新。另外還有房屋裝修和室內裝飾時導致的空氣污染,裝修裝飾材料中隱藏的氡、甲醛、苯等可揮發性有機物(VOC)都是肺癌的元兇,比如氡是世衛組織早就確認的Ι類致癌物質。以上這些公認的致癌危險因素,我們能避則避。”
對于肺小結節既別焦慮也不能聽之任之
體檢中,經常有人對“肺小結節”憂心忡忡。切還是不切?是不是癌?這也是支修益在各類科普活動中回答得最多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開始重視肺健康,同時為了排查新冠肺炎,在很多地區常規住院的病人和陪住的家屬,都需要做胸部CT,加上胸部低劑量螺旋CT的臨床推廣和健康體檢更多引入胸部CT,更多的肺部小結節被發現和診斷出來,其中有部分人群就認為有肺小結節就是得了肺癌。根據國內外的整體資料來看,首次經胸部CT篩查出肺小結節,95%以上都是良性的。所以不必過度恐懼,因為誰也不知道這個肺結節在你的肺里有多久了。”
不要因為肺小結節而焦慮,但定期隨訪觀察最重要。根據醫囑定期復查、遵循醫囑按時復診,這兩者是及時發現疑似早期肺癌的肺小結節的關鍵。當然醫生并非對于所有肺小結節一概而論,會根據結節的大小、質地、邊緣是否有毛刺或分葉、出現的位置等信息來判斷危險程度,從而確定復查周期,周期在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不等。如果大小不變、邊緣清楚、沒有毛刺、質地均勻、沒有實變,就是正常情況,屬于良性結節,之后可在每年體檢時復查,不必過度頻繁檢查,更不必過度緊張。
支修益直言,現在臨床的實際情況是:醫生說一年復診,患者半年就來了;醫生說半年復查,患者三個月就來了;醫生說三個月,患者一個月就來了,這一年總是在做胸部CT檢查。同時,由于基層年輕醫生經驗不足或患者因恐慌心理而強烈要求手術,一些過度診療的案例時有發生。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科普宣教,讓老百姓正確面對肺小結節和肺癌,把焦慮降低,同時通過不斷更新診療指南,規范小結節的臨床診療,避免一刀切的情況以及過度診療。”(記者 柯靜)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