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禮儀之邦,幾千年來的的中華文明歷經歲月沉浮,依然在歷史長河中散發出灼灼之光。
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宏偉目標中,浙江把打造“有禮”這個省域文明實踐品牌放進了具體的落地規劃中,這不僅是對歷史瑰寶的傳承,更是對未來建設的擘畫。
在這樣的契機之下,臨平,這個浙江最年輕,卻擁有著古老歷史文化積淀的區縣,也在奔向現代化的光明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發展定位——以打造“浙江有禮·和潤臨平”為品牌載體,讓“禮儀”成為促進城市治理、展現社會文明、助推區域發展的強大內生力。
城市“有禮”,臨平有底蘊,有基礎。大運河、玉架山、超山梅花文化與宋韻文化、紅色文化、時尚文化、智造文化、科創文化等相互融合,涵養了“兼收并蓄、包容開放”的人文精神,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既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的高尚情懷,也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嚴于律己,還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光明磊落......
通過人們內心豐盈的愛和謙遜的禮,讓古老的中華文明核心精神在新時代也能經久不息地悠悠傳唱——這是臨平在經濟更發達的同時,對擁有更高度精神文明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追求。
提升“個人”現代化
用文明助力區域發展
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裕,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這一條條清晰的發展路徑中不難看出實現“人”的現代化是發展的核心和基礎。
讓每個臨平人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顯著提升,讓“人人有禮、從我做起”成為全民的行動自覺,臨平正努力呈現這樣一幅正氣充盈、彬彬有禮、溫暖如春的幸福圖景。
在運河街道費莊村,人人都有一個移動的“道德銀行”。這個銀行不存錢,而是把“善舉”作為兌換積分的“籌碼”,它打破了以往“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觀念,讓好事有人傳,好人有好報。據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俞忠炎介紹,“道德銀行”采取積分制管理模式,并推出“家庭道德積分卡”,以家庭為單位,為每戶村民“開卡”,從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方面明晰加分項和減分項。
用人的精神高度的提升來賦能基層治理,進而推動城市方方面面的發展,是臨平探尋的一條“破圈”之路。“道德銀行”正是一扇窗口,透過它能洞察“臨平之禮”,洞悉“臨平之變”,進而洞見“臨平之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我們看到,“有禮”的文明實踐正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新時代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并形成了一股推動區域發展的強勁動力。
細看當下的臨平,社會經濟不斷呈現向上攀升的良好態勢。經濟發展穩中有進,上半年,在面對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5.36億元,同比增長18.2%,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60.4%、16.5%,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04.9億元、同比增長2.7%;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東晉時“臨平之名”已見諸史冊,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素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魚米之鄉”的美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杭州東北部,位于G60科創走廊、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城東智造大走廊交匯點......臨平雖然年輕,卻已兼具了高水平建設的既有優勢和發展勝勢。
一個高質量發展中的城市,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建設,更離不開每一個身處城市中的人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如今的臨平,隨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蓬勃開展,城鄉環境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文明的種子日益植根到每個人的心田,成為自覺行為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
打造“有禮”生態鏈
把文明嵌入城市肌理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風骨。她根植于城市的歷史,立足于城市的當下,彰顯著城市的未來。
漫步于臨平山綠道,徜徉于碧樹紅花的美不勝收;駐足城市街頭,感受車水馬龍間的秩序井然;流連文化廣場,體驗霓虹夜景的流光溢彩……行走在臨平的大街小巷,一步一景,無不讓人感受到文明城市創建的強勁脈動。
拾金不昧、見義勇為、愛心救助……一個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感人場景,昭示著這座城市的文明與和諧,彰顯著臨平對文明城市創建的不懈步伐。
前不久,臨平區塘棲鎮丁河村,由外賣小哥葉陽輝發起的“陽輝”新時代志愿服務點正式揭牌,這昭示著一支由外賣小哥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成為了臨平善意助人的群像代表之一。
三年前,葉陽輝在一次送餐中遇見了行動不便的顧客,為了讓她安心吃好一頓飯,他在每次送餐時都主動停止接單15分鐘,等顧客用餐完畢后,再將垃圾一起帶走。15分鐘意味著更多的訂單量,但在葉陽輝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人性善意的被激發,沒有現實的考量,沒有趨利的思索,他這一“等”竟等了三年。
每一個人的愛心磅礴匯集,就會讓我們遇見一座城市的盛大暖意。葉陽輝說:“我一直被臨平這座城市溫暖著,送外賣遇到惡劣天氣時,顧客會主動說注意安全慢慢來;電瓶車爆胎了,有好心人會主動帶我去修車店……在這里,我看到的是互幫互助,感受到的是這座城市的友愛,大家的溫暖給了我們堅守的底氣。”
當人們身處困境時,都希望能伸來一雙善意的手,這才是個讓人充滿安全感的社會。
如今在臨平,我們正從每個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這樣的暖與情。72歲的許銀子從小被領養,體會過被幫助的溫暖,而她也把這份善意傳遞給更多的人,9年來天天去醫院做志愿者,幫助了無數患者和家屬;遇見行人溺水,南苑街道新安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袁志榮來不及思考,從四米高的河岸縱身躍下;空調外機冒煙,臨平梧桐藍山小區保安隊員王強背起一位扭傷腳的60多歲阿姨從16樓走到1樓......
他們拉起的不僅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更用雙手托起了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高度。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一個普通人的愛心舉動都會在社會中泛起陣陣漣漪,這些“好人”群像的背后,則是臨平努力為他們開創一套完善、科學的評選和保障機制。
臨平堅持定期舉辦“美麗臨平人”的評比活動,上榜這份“美麗名單”的事跡類型各有不同。他們既是這方土地上恪守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代表者、引領者,也是我們身邊可親、可愛、可學的普通人,或充滿愛心,或舍生忘死,或誠實守信,或敬業勤勉,或血脈情深……臨平正積極將他們的事跡通過宣傳發動、群眾舉薦、意見征集、評審評選、表彰獎勵、宣傳展示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潤”基金,對“美麗臨平人”既有精神鼓勵,也有物質激勵,推動全區上下掀起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風。
豐富“載體”多樣化
讓文明點亮未來夢想
穿越秋色迷人的校園美景,在氤氳花香中,會遇見一群臨平少年正深情款款吟誦史書,鏗鏘字句中,抒發的不僅是學生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更蘊藏著屬于一座城市的榮光和夢想。
今年二月,臨平弘臨思政學院正式成立,這不僅體現出臨平在精神文明創建上的深謀遠慮,更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區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臨平積極引入高校資源,組建高校教授、地方專家、紅色文化傳承者團隊,分學年、分批次、分學段開展弘臨思政學院建設,并依托這一個個“精神高地”載體,著力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思政教育體系,旨在讓這些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的學生們能從寶貴的紅色歷史資源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分”,進而讓他們擁有更堅韌、獨立、自信的精神品格。
不只是“校園載體”,眼下,一個個在臨平“茁壯成長”的志愿團體,同樣孕育著新時代的文明之風。比如,在塘棲古鎮景區內的水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沿街的百余家商鋪經營者自發組建了“商鋪自治志愿者聯盟”,定期參與景區建設天井論壇、社區志愿巡邏、學雷鋒志愿服務,讓水鄉古鎮遍開“文明之花”。
另一邊,以挖掘大運河文化為例,臨平還提出“聚力打造大運河畔新時代文明實踐樣板”的目標,將文明實踐納入全區共富樣板建設十大行動。作為全國文明鎮,塘棲鎮發揮引領示范效應,在統籌活動上,打造了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形成場地共享、隊伍共建、活動共創、結對共促的新局面,并通過“乘數效應”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與此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臨平正讓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創新開展“好聲音”國字號宣講品牌、開發區“青企兵”、市民之家“十點鐘講堂”、塘棲鎮“棲溪新語”等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實施傳承紅色基因薪火行動,讓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更好地塑造人們的思想,讓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構建的紅色精神譜系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發展。(記者劉夢怡 李勇平)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