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廣東一天內連發《廣東省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三份激勵性政策措施,支持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涉及服務業、工業、農業多個領域,穩增長、撐企業的決心和力度都超預期。為什么選擇此時密集出招?為什么瞄準這些領域給予紓困?多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表示,諸多政策紅利疊加不多見,由此可見廣東穩增長的決心。
對困難及朝陽行業密集出招
就在本月初,廣東剛剛出臺“助企25條”—— 《廣東省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為什么選擇于此時密集出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這次的文件涉及多個行業,如旅游、商貿等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出臺實際措施為企業減負——尤其是精準防疫、減免三險一金這些舉措——在過去都是不多見的:“相比以往各個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模式,這次由省發改委發出政策,是具備利好政策協同性的。既想多行業精準防疫,又希望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不至于受到太大沖擊,單一部門(發文)是做不到的,需要發改委這樣的綜合性部門來牽頭。”
在對餐飲、零售、旅游、交通等五個困難行業“雪中送炭”的同時,廣東不忘給預制菜這樣的朝陽行業規劃方向。連日來,廣東預制菜企業一直歡欣鼓舞。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表示,“預制菜十條”是廣東的創新舉措,體現了對預制菜產業的大力支持,將開啟廣東預制菜的全新局面。特別是消費年輕化之后,這種大趨勢帶來的市場潛力非常大,將大大促進就業和消費升級。
串聯供需兩端助力穩增長
三份激勵性政策涉及服務業、工業、農業多個領域,為什么瞄準這些領域?林江表示,“組合拳”涵蓋了一、二、三產業,構成了一個政策體系,這對廣東在疫情背景下實現穩增長目標是有作用的。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從《廣東省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可以看出,除了常規的減稅降費,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讓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得以緩解之外,工業方面還有研發支撐。”林江認為,這些舉措旨在構建一個有利于企業成長的生態環境體系,而發改委專門提到的疫情精準防控“八個不得”,也是在保障企業和行業正常運轉。
服務業同樣如此。我國有48.6%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行業,另有23.8%在制造業領域。林江提到,從穩增長的角度出發,服務業對于就業穩定非常重要。想穩增長,必須要保證就業和收入,從成本增長視角來看,針對服務業的文件是希望通過保就業和消費來穩定經濟。“服務業針對的是需求角度,而工業則是從供給角度。過去我們更多地提需求側,現在則是要求把供給和需求對接起來。這三個文件正是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視角來為廣東的穩增長作出貢獻。”林江說。
三政策均為減輕市場主體負擔
三份激勵性政策措施在行業部門、支持方式等方面差異明顯,但都是為了推動產業鏈建設、支持研發,都是為了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永葆市場主體活力。像“服務業若干措施”就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對重點文化和旅游市場主體加大信貸投入;“穩工業32條”提出,提升工業企業網上采購率及網上銷售率;“預制菜十條”提出,建立省級優質預制菜企業培育庫。
針對“預制菜十條”,受訪企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科研引領作用。湛江國聯水產董事長李忠表示,對“預制菜十條”的兩個關鍵詞印象深刻:一是“聯合研發平臺”,這讓他看到未來廣東預制菜在產品標準規范和引導上的方向;二是“質量安全”,嚴格規范產品質量與安全也是國聯預制菜研發及生產的準則。國聯在政府引導下牽頭建立預制菜標準,這對培養預制菜市場消費需求十分有益。
眾聯中央廚房研究院院長馮德和也表示,廣東“預制菜十條”站得高、落得實、信息量很大,想得很細、很全,特別是把“科研”和“安全”挺在前面,十分高明。而把產業聚集發展、培養產業人才、培育龍頭示范企業當成大事要點來抓,這是廣東預制菜練好“內功”的必要一環。特別是產業人才,他們是產業興旺的“關鍵少數”,誰能成為預制菜產業的“騰訊”“阿里”,也許就要靠那么幾個關鍵人物。(記者 許悅 杭瑩 許張超)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