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業有成的物流公司老板到重點貧困村的村支書,從獨自闖蕩“跳出農門”到毅然返鄉帶領鄉親們致富振興,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黨支部書記孟凡余在貧瘠的土地上走出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他摸索出的“紅橋模式”也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新樣板。
義井鎮紅橋村曾是長豐縣重點貧困村之一,地處偏僻,缺水易旱。出生于此地,孟凡余不愿再吃貧窮的苦,年輕時他便離鄉創業,后開辦了自己的小型物流公司。在村民眼里,他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可在孟凡余心里,自己卻是家鄉的“背離者”。2012年,不惑之年的孟凡余毅然返村,被村民推舉為紅橋村黨支部書記,4年時間帶領紅橋村脫去了“貧困村”的帽子。
紅橋村是傳統的“農業村”,也是人口“空心化”嚴重的偏遠村,土地是它最大的資源。孟凡余深知,要發展,紅橋村必須做好土地文章。2018年底,借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契機,孟凡余書記帶領村“兩委”積極爭取上級投資1596萬元,開始對全村的土地進行全面系統的整治,并將建設出5700畝高標準農田轉化入股村經濟合作社,進行規模化、機械化耕種,統一經營,土地成了集體的土地,村民成了股民,“三變改革”在紅橋村落地生根。
改革的結果沒有讓大家失望,2019年,紅橋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到73.8萬元,累計發放收益分紅113.73萬元,紅橋村從薄弱村搖身一變,成為了經濟強村。
“紅橋之路”的終點是共同富裕,這條路起初并不平坦。在土地統一流轉經營后,為了緩解村“兩委”經營土地的壓力,孟凡余帶領村干部創新發展路子,與金豐公社簽訂“耕種防收售”合作協議,借助專業農事服務組織的各種資源,降本增效;與企業簽訂農業訂單,成為迎駕酒廠的原料基地;與金豐公社達成保底收入協定、購買農業保險,千方百計降低經營風險……2020年8月,“紅橋模式”在長豐縣全面推廣,覆蓋100多個村,讓12萬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農戶在保底收入基礎上享受到二次分紅。
急流勇退、返鄉致富,與紅橋土地共同生長,孟凡余覺得自己就像村里的高粱苗,振興鄉村的干勁一年比一年旺盛。(記者 劉小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