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們都很難想象,在我連中文都說不利索的情況下,我竟然能唱中國戲曲。”在浙江財經大學,來自贊比亞的留學生木槿不僅延續著自己的音樂夢,還學會了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越劇。她把這一切都歸功于自己的越劇老師——學校人文與傳播學院的毋丹老師。
作為學校的非遺文化傳播名師,毋丹已經為留學生教課超過十年。上大學期間,她經常在留學生中傳播中國戲曲文化。來浙財大任教后,她主要負責在國際學院教留學生古箏演奏、昆曲、越劇等。
近日,講述毋丹與木槿的越劇之旅作品《我在中國遇見TA——我的中國“神仙姐姐”》,還在第二屆“美麗浙江”國際短視頻大賽中獲得國際合作獎。
面對零基礎的留學生,“語言障礙”是毋丹要克服的一大難題。經過摸索,毋丹發現,用實操代替理論、手把手傳授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又可以加快留學生們的理解速度。因此,在上古箏課前,她都會把經典的古箏曲目改編成簡單的指法,把復雜的技巧術語轉化成易懂的肢體語言。“雖然每節課前,都要多花半天時間準備,但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就覺得很值得。”
毋丹不遺余力地把自己的戲曲知識教授給留學生,而學生們也在學腔調、走臺步、演戲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中華戲曲的本色魅力。提起毋丹,留學生們總是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并親切地稱她為“神仙姐姐”。“作為外國學生,能遇到溫暖的毋老師,我感到很幸運,在她的幫助下,我不僅收獲了知識,還感受到了這里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木槿開心地告訴記者。
除了教授留學生,毋丹還對國內學生開出了《古代戲曲鑒賞》《中外文學經典研讀》等課程。“傳統的戲曲文化學習要么是以書本知識為主,要么是以表演為主,我想把兩者結合起來帶到課堂中。”毋丹以“講授+鑒賞+討論+模仿體驗”四合一的課堂模式,通過把有關戲曲的學術熱點引入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毋丹的課上,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扮上舞臺妝、穿上水袖,零距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過去十年,我認識了許多和我一樣熱愛戲曲的學生。未來,我將繼續前進,使中華戲曲之音走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展現出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毋丹展望道。(記者 王澤英)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