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熱點 >
多部門聯合對APP侵犯個人隱私問題進行集中治理
2022-01-06 16:05:01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20日,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點名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的17款APP,其中包括哈啰出行、和訊財經等在內的15款APP“未向用戶明示申請的全部隱私權限”。

一年來,多部門聯手依法對APP侵犯個人隱私問題進行集中治理。日前,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基于“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監測臺”“APP舉報受理臺”的監測數據,發布《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監測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目前強制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問題明顯減少,但啟動彈窗索要無關權限仍多發;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行為治理成效初顯,但仍須緊盯敏感權限聲明超出必要范圍等7類隱蔽問題。

彈窗索要無關權限仍多發

細心的用戶可能會發現,諸如微信、前程無憂51Job等頭部APP的最新版本,啟動時已不再索要存儲、設備等無關權限。據《報告》統計,目前全國主流安卓應用商店在架APP的去重后總數為112萬款,而APP強制要求收集個人信息是用戶普遍反感的違規行為之一。今年以來,APP強制要求用戶打開非必要權限、強制要求用戶填寫非必要個人信息等典型違規行為明顯減少,監測發現僅有1%的中小應用殘留此問題。

《報告》顯示,盡管很多APP不再強制收集個人信息,但仍存在首次啟動時彈窗索要多個無關權限的問題,由此產生的投訴舉報也比較集中,用戶對此較為反感。據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相關人士介紹,目前量大面廣的APP已將啟動時索要權限改為在用戶觸發特定功能時再索要對應權限,改善了用戶體驗。監測顯示,在華為、小米、vivo、OPPO、騰訊等主流品牌的應用商店3個月新上架的應用中,每月均有1000款應用存在此問題。

主流應用商店APP啟動彈窗索要多個無關權限問題分布情況

“由于APP數量非常多,推陳出新頻率高,而且APP的個人信息收集行為和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監管部門很難做到全覆蓋監管,很容易出現覆蓋范圍過窄的情況。”TalkingData法務合規負責人兼數據合規官葛夢瑩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針對海量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個人信息保護法》提出了從關鍵環節入手的監管思路,即首次區分了一般的個人信息處理者和充當‘守門人’角色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分發臺、大型APP臺等個人信息處理者(以下簡稱超大臺)。這其中就包括了上述應用商店,因為應用商店是眾多APP進行個人信息收集處理的必要通道,從應用商店這個關鍵環節入手,對其提出增強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例如要求超大臺建立外部監督委員會,主動引入對內部信息處理行為的社會監督,主動承擔對臺生態中各方個人信息處理行為的監督,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等多種手段來杜絕APP強制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的問題。”

超限收集含7類隱蔽問題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有被精準推送的體驗。采訪中,中國廣告協會法律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杜東為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由于手機屏幕空間有限,臺算法必須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用戶感興趣和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完全自動化的決策過程,推薦系統在自動分析、評估個人行為慣、興趣愛好或者經濟、健康、信用狀況后進行決策,并向用戶展示。

《報告》顯示,部分APP出于精準用戶畫像、推廣營銷等商業目的,想方設法地超出實現功能的必要范圍,進而收集更多個人信息。目前,超限收集個人信息主要包括7類隱蔽問題:

敏感權限聲明超出必要范圍。少量APP在未提供實際功能的情況下,仍然聲明了相關敏感權限,存在熱更新后調用和SDK(軟件開發工具包)調用權限的風險。

權限索取超出必要范圍。一些APP超出當前功能需要索取權限,例如,有的電話攔截功能只需3項敏感權限即可實現,而應用卻索要了短信、存儲、通訊錄等7項敏感權限。

收集數據的敏感超出必要范圍。一些APP在使用低敏感數據即可實現功能的情況下,仍然收集高敏感數據。例如,普通的天氣查詢功能只需要城市或地區級的粗略位置信息即可,但有的天氣查詢APP卻超范圍地索要精準位置等敏感個人信息。

收集數據的具體內容超出必要范圍。一些APP在僅需部分數據內容即可實現功能的情況下,收集了全部內容。例如,查找好友功能只需匿名化后的手機號碼即可實現,不應超范圍地收集通訊錄聯系人的姓名、郵箱、地址等內容。

收集方式超出必要范圍。APP收集個人信息的方式包括單次讀取、本地存儲、上傳云端等,這些方式對個人的影響程度依次遞增,而APP應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選擇影響程度最低的收集方式。例如,只需單次讀取或本地存儲即可實現的功能,不應默認使用上傳云端。

收集頻率超出必要范圍。有的APP收集每項個人信息的頻率明顯超出當前功能的必要范圍,例如,運動健身類應用在用戶觀看視頻等無關功能時,也每分鐘獲取位置信息百次,明顯超出了必要范圍。

收集場景超出必要范圍。很多APP除了在功能必需的合理場景收集信息,還在啟動、自啟動、后臺運行、使用不相關功能等其他場景收集信息,違反了必要原則。

中小應用常頻繁索權

APP的下載量集中在頭部應用,從百萬級到億級的,總共只占APP總數的3.4%,97%左右的都是中小應用。《報告》顯示,恰恰是中小應用的“知情同意”問題較多,集中表現為同意前收集、頻繁索權等。

知情同意是處理個人信息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目前常見違規問題集中表現為4類:

征得用戶同意前收集個人信息。監測發現,2萬中小應用樣本在同意隱私政策前將用戶ID等信息上傳至云端服務器,4.4萬中小應用樣本沒有向用戶提供明確的隱私政策拒絕選項。

用戶拒絕后頻繁征求用戶同意,干擾用戶正常使用。13萬存量中小應用樣本在用戶明確拒絕授權后,仍然在使用過程中頻繁索取權限,或者在用戶下次進入應用時再次索取權限。人工抽驗顯示,3個月新上架的應用仍普遍存在頻繁索權的問題。

誘導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例如以簽到、福利等為理由誘導用戶提供姓名、手機號、住址,以“絕不收集隱私信息”等欺騙提示誘導用戶安裝使用APP等。

個人信息進行定向推送但無法關閉。有27萬個應用樣本聲明,會利用個人信息進行定向推送,但人工抽驗卻發現,除了新聞資訊、網絡直播、短視頻等部分類別外,大多未提供關閉定向推送的選項。此外,部分APP盡管提供了關閉選項,但仍存在為關閉選項強制設定為期幾個月的有效期,到期后自動恢復定向推送;關閉選項極其隱蔽,普通用戶難以發現;關閉定向推送后并不生效等問題。

隱私政策晦澀隱蔽問題突出

監測發現,存在無隱私政策問題的APP占比已由2019年最高的26%下降至今年的6.7%。臺企業公開收集使用規則的意識顯著增強,小米、華為等頭部品牌的應用商店已加強無隱私政策問題應用的審核力度,對存在該問題的8.1萬個存量應用進行了下架處理。在3個月新上架的頭部應用程序中,此問題已基本清零,但部分中小應用商店審核機制尚未健全,仍有7.8萬款存量問題須進行下架清理。

《報告》顯示,明示收集行為日趨受到重視,但未明示敏感數據收集與“一攬子”同意問題仍突出。監測數據與人工抽驗結果都顯示,隱私政策存在隱瞞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一攬子”同意等較為突出的違規問題,其中包括隱瞞敏感個人信息收集行為;隱瞞個人信息對外共享行為;要求“一攬子”地同意隱私政策全部條款,甚至不合理條款。

葛夢瑩指出:“隱私政策是用戶感知最為明顯的重要手段,是APP所必備的。隱私政策寫得過于晦澀難懂,也是廣受個人用戶詬病的問題。”對于隱私政策的寫法、展示方式等,也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例如除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要求外,還須充分考慮個人用戶的閱讀慣,并且切實保障用戶權利的行使,這也是接下來APP的合規工作整治重點。她補充說:“目前比較具有參考和可執行的隱私政策模板還是GB/T352732020《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的附錄D,這也是被APP廣泛應用的模板。同時,《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的附錄C也明確了基本業務功能和拓展業務功能的設計思路,并且在其注釋中闡明,如果重新劃分產品功能,宜再次告知并征得同意,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同時,正在編制中的《互聯網臺及產品服務隱私協議要求》將對隱私政策提出具有可執行的要求。”

此外,《報告》顯示,目前APP賬號基本具備注銷功能,但仍須重視其設置不合理注銷條件等違規情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說,目前,相關人員已在對包括小程序在內的賬號注銷問題進行研究。(記者武曉莉)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