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熱點 >
古村老街“活化”的文章是怎么做的?吸引大批游客“打卡”
2021-12-01 10:24:02   來源:衢州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白墻黛瓦,又見炊

龍游縣溪口鎮靈山村是個古村落。這一年,村莊變得清新雅致,大批游客前來“打卡”……“我們村的老街這一年的變化可大了!”說到自己的家鄉,迎面而來的村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老街煥發新顏,不僅可以觸摸歷史、親自然,還能感知文化、品味鄉愁。古村老街“活化”的文章是怎么做的?

A保留古街之魂古磚古瓦留住“原汁原味”

白墻黛瓦、窗欞銅鎖、青磚小路,宅院、巷道與銀杏、翠竹相互掩映……在溪口鎮靈山老街,眼底所及的每一個角落,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歷史韻味和人文氣息。

冬日暖陽下,村民劉一堂正在院子里向上海游客介紹這條他生活了53年的老街,臉上是滿滿的自豪。

靈山老街

靈山古名泊鯉村,位于溪口鎮龍麗公路旁,距縣城18公里。山環水抱,人杰地靈。相傳西周時期,楚王伐徐,徐國國君徐偃王不愿臣民犧牲,遂放棄抵抗投降。一部分徐國百姓輾轉千里遷徙至龍游靈山,將偃王文化發揚光大。偃王仁義美譽傳為佳話,千家萬戶耳熟能詳。

靈山借助于水陸交通的便利優勢,成為龍南山區腹地重要的交通要津,這里曾是古時龍游鼎盛繁榮的七大集鎮之一。

作為溪口鎮現存古建筑最多的古村落,靈山村現有明清古建筑80余棟,60余棟分布在古街兩側,其中包含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

今年以來,溪口鎮舉鎮、村兩級之力,對靈山老街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在不改變村莊格局的基礎上,對修繕質量和風格嚴格把控,確保最大可能保留古建筑原有風貌。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特色,統籌兼顧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百姓生活與項目建設,深度挖掘老街內涵,喚醒記憶中的古建筑之美。

在“微改造”過程中,當地采用了土法工藝,將竹釘入墻加固古建筑墻面。石板青磚鋪設路面,恢復傳統街巷。通過仿古墻繪,改善立面破損情況,巧妙遮蓋戶外現代設備。原有架空線通過整治進行地埋,使其與周圍環境協調。人化的“微改造”,使旅游景觀更“精美”。

收集當地廢棄老材料,打造鄉村特色景觀小品墻,讓旅游環境更“精致”。對靈山電影院、古井廣場、三進兩明堂等場所的改造,為居民和游客們打造了更加“精良”的環境。

在改造過程中,當地注重挖掘細致而完整的古村文化體,留存古村個。依托徐偃王“以國易仁”、龍王斷頭降雨傳說等傳統文化資源,當地還增加了塔山晚渡、巖河鐘聲、五鳳朝陽、天堂竹徑等老街景點,并定期開展有地方特色的徐偃王廟會、舞“斷頭龍”活動,打造更加“精致”的鄉村旅游體驗。

如今,這條古樸的老街,游人如織,處處是歡聲笑語。隨著“微改造精提升”項目的不斷推進,在歷史長河中沉寂了數百年的商埠古村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B打造“精神地標”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家門口多了一個新書店,鎮里的娃娃多了一個看書的好地方。我看這兩天來這里參觀的人也很多。”走進龍游縣溪口鎮上的老街,一家新開的禹王書局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簡約的裝飾、古樸的桌椅、豐富的書籍,這里顯得分外安靜。65歲的陸挺增家就在書店對面,看到書店開門,他也進來逛了兩圈。

禹王書局古建筑可以通過工匠來修復,但是歷史文化村落中的人文生態,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覺才能得到保留和傳承。據溪口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年來,溪口鎮在傳承傳統文化、守護精神家園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靈山電影院

結合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溪口鎮一方面對老街上的一些古建筑進行提升改造,打造文化家園;另一方面,在溪口未來鄉村黃泥山核心區建設中,也精選了好幾個節點進行改造提升。

“禹王書局以前是一處破敗的古建筑,最早是一個禹王廟,上世紀曾為供銷社所在地,本來是這條街上最熱鬧的地點之一。后來,供銷社改制以后,這個房子就破敗下來了。”溪口鎮文旅辦副主任雷金洋介紹,溪口老街曾是溪口鎮最繁華的中心街區,見證著溪口的發展變遷。

2017年,溪口鎮啟動老街改造提升工作,共分三期進行。“禹王書局屬于三期項目,總投資150萬元。改造完成后,我們在今年4月招引了第三方運營公司對此處進行社會化運營,豐富老街文化業態,也為當地精神共富提供支持。”雷金洋說,原來禹王廟的四根柱子在改造中被留了下來,成為書店的一大特色。

“老街是溪口人的一個念想,更是龍游商幫的發源地。因此在老街修復中,既要看得到美景,更要品得到鄉愁。而在溪口未來鄉村的建設中,則要凸顯未來理念。”溪口鎮黨委委員金獻相告,在“微改造精提升”推進過程中,通過景物與文化的融合,凸顯老街和未來社區兩大特色,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和感受溪口的獨特魅力。

C文旅融合老街發展開啟新篇章

“現在來我們鎮,街上玩的東西可多啦,能逛大半天!”11月28日,家住湖鎮鎮湖頭街的徐玲仙說,今年,家門口的游客明顯多了。

湖鎮北臨衢江,古時因境內多湖而得名。在湖鎮,沿衢江建有十八埠頭,使之成為水運交通的水陸碼頭,也讓湖鎮成為一方富庶之地。“浮牌陲亭古渡頭,往來是有客商舟。”清代詩人吳帆寫的就是這里。

 

溪口鎮禹王書局內景毛慧娟攝

湖頭街又名通濟街,位于湖鎮北部的白鴿湖畔,寬4.3米,全長約1公里,整體沿白鴿湖南岸東西向分布伸展,西頭連居民區,東頭則矗立著建于北宋時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舍利塔。古街始建于清朝年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繁盛時期沿街共有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商鋪118間,至今仍有95%左右商鋪保存較完整。這些商鋪最早建于明代中期,大多屬清代建筑,以二層樓房為多,是龍游商幫和湖鎮這一商埠重鎮的歷史縮影。

為賦予老建筑全新的生命力,今年湖鎮鎮聚焦做好旅游“微改造”的“繡花”功夫,重點圍繞體驗“精致”、環境“精美”、設施“精良”對老街實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構筑濱水古鎮原始風貌的優美畫卷。

以老街上最大的單體古建公益老宅為建設重點,豐富文化內涵,打造文化綜合體,內部設歷史街區展示區、文藝活動表演區、休閑茶水吧、書吧等,為游客帶來多樣式旅游體驗。

在對原湖鎮婺劇院(南屏挹秀)的改造上,保留原有婺劇舞臺,增設婺劇文化展示區、傳統茶座、服裝間等,以豐富藝術體驗感受,帶動湖鎮婺劇文化保護和傳承。

利用原有空間改造的美食坊廣場,集合美食大排檔、露天大舞臺、公共衛生間等功能,通過局部改建,以文化巷美食特色為載體,打通通濟街與白鴿湖堤岸的游線關系。

如今,老街引入以舍利塔歷史文化為主的文化展示游線,把舍利塔前入口巷弄、舍利塔、文化園三者串聯成一個小游園,園內布置五坊里、景亭、長廊、宋齋、公共衛生間等,并輔以綠化及道路鋪裝,通過舍利塔前巷道-舍利塔牌坊-宋齋-長廊景亭-五坊里這條游線,全方位展示舍利寺的歷史文化。

為減弱變電箱等現代設施與老街的沖突感,在箱體上進行彩繪,畫上硬頭獅子、美食、風景等具有湖鎮特色元素的圖案,通過藝術的創造與湖鎮傳統文化巧妙融合,使老街舊貌換新顏。

如今,老街胡同里的老宅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既保留老街獨有的原始特色,又改造成為適合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間。在美食坊廣場、五坊里等旅游節點,還建起集休息、觀景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衛生間,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到此“打卡”。

今年以來,隨著全省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工作開展,衢州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實施“五精工程”,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以各個微小節點的打造和提升,做足“繡花”功夫。

龍游縣作為全省旅游業今年推出的“微改造精提升”行動的試點單位,全縣各鄉鎮(街道)、相關部門單位,按照《龍游縣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安排,緊緊圍繞“五精工程”(體驗更精致、設施更精良、景觀更精美、服務更精心、運營更精細),成立行動專項小組,積極做好旅游業“微改造精提升”文章。

截至目前,龍游全縣共部署打造45個“微改造精提升”示范點,其中1個省級試點、13個市級試點。截至10月底,全縣共報送臺項目138個,計劃投資26127.18萬元,已完成投資21977.57萬元。完成整改問題161個,問題整改率94.71%。

“在‘微改造精提升’行動推進中,我們突出軟件和硬件結合,內部和外部結合,線上和線下結合,從小項目、精項目入手,不搞大拆大建,用‘繡花’功夫提升全域旅游顏值,更好更全面地滿足游客需求,切實提升游客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龍游縣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傅建剛表示。

從深處挖掘、小處植入,這些項目覆蓋了全縣不少旅游景區、景區村莊、文博場館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以及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場所,集中打造了一批景觀精美、設施精良、體驗精致、服務精心、運營精細的旅游產品,高質量推進龍游旅游產業發展。

短評

磨好微改造的“繡花針”

微改造不是為改造而改造,而要指向鄉村改造的痛點、難點和百姓的訴求愿望。對比高質量發展要求,許多地方的基礎設施目前仍存在“重投入、輕維護”現象。

微改造的精髓在于一個“微”字,在于把“繡花”功夫做足。也就是說,要善用小變化、小改造、小更新,提升城鄉整體面貌。在微改造中,多探索微創新,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而是要沉下心去,細心打磨,多打造品質化、多樣化的消費場景。

有研究顯示,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旅游業就將進入爆發式增長期。隨著人們生活水不斷提高,文旅發展大有可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以周邊休閑度假為主的“微旅游”正蓬勃興起。在此契機下,只有把城鄉“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做實做好,才能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衢報傳媒集團記者藍晨 毛慧娟 報道組羅意 通訊員傅建 剛吳鋒)



[責任編輯:ruirui]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聯系QQ(992 5835),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